主动脉夹层患者急性期心理体验及其情绪反应相关研究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tgd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研究通过质性与量性研究结合的方法,探索主动脉夹层患者急性期的真实心理体验、情绪反应及其相关影响因素;为有针对性的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减少患者负性情绪的同时加强其正性情绪的体验和表达,提高主动脉夹层患者应对应激事件(突发疾病)及自我情绪管理能力,促进疾病的康复提供依据。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混合性研究方法,即质性研究与量性研究相结合  第一部分:质性研究选用现象学的研究方法,采用目的抽样方法,选取被诊断为主动脉夹层的急性期患者进行半结构式的深入访谈,以研究者参与观察及其亲属反应的情况为辅助资料,采用Claizzi现象学分析法进行主题提炼,资料饱和共访谈16例,深入探索该类患者的真实心理体验及其相关影响因素。  第二部分:量性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依据质性研究结果,选取研究工具包括一般资料调查问卷及测评工具(正负性情绪量表及情绪表达性量表)。研究共收集有效相关资料135例,采用SPSS20.0软件对收集的收据进行统计分析。探讨主动脉夹层患者人群的情绪表达性、疾病急性期的情绪反应及两者相关性,分析与主动脉夹层急性期患者的情绪反应相关的影响因素。  第三部分:基于文献、理论分析,在查阅、总结文献基础上,基于情绪三因素理论、应激理论及 ROY适应模式理论,针对患者的自我情绪管理,初步构建主动脉夹层患者早期心理干预模式图。  研究结果:  第一部分:质性研究结果  1.主动脉夹层急性期患者有着复杂的心理体验,可归纳为以下7个高阶主题:疼痛的体验、疾病的感知、感知死亡的临近、面对现实、自我效能感、角色适应及人生顿悟;  2.主动脉夹层急性期患者真实心理体验最突出体现在自我效能感、疼痛体验、感知死亡的临近及面对现实;  3.主动脉夹层急性期患者复杂心理反应相关影响因素归纳为以下4个高阶主题:个人脾性、认知评价(疾病认知及自我评价)、社会支持(情感支持、信息支持及经济、技术支持)及其应对方式(消极应对和积极应对)。  第二部分:量性研究结果  1.主动脉夹层患者的情绪表达性总分为65.56±6.71,其中乐于表达维度为21.83±3.34,抑制表达维度为31.44±6.63;患者急性期的正性与负性情绪得分分别为:26.11±2.43、24.93±3.53,其中排在前5位的正、负性情绪分别为:意志坚定的、受鼓舞的、内疚的、注意力集中的、害羞的;  2.双变量相关分析显示:主动脉夹层急性期患者的正性情绪与其情绪表达性总分及乐于表达维度均呈负相关,与其情绪表达性的抑制表达维度呈正相关,患者的负性情绪与其情绪的乐于表达维度呈正相关;  3.单因素分析结果:AD患者急性期正性情绪在其费用支付方式、疾病知晓程度、自觉严重程度及自觉治愈可能方面均有差异,其负性情绪在其人口学特征(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经济情况及费用支付方式)、疾病知晓及自觉严重程度方面呈现有统计学差异;  4.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分析:AD患者急性期正性情绪的主要预测因子为:情绪表达性、抑制表达维度、自觉治愈可能、费用支付方式及自觉严重程度,各相关变量可解释正性情绪影响因素的21.7%(校正R2);急性期负性情绪的主要预测因子为自觉严重程度、经济情况及乐于表达维度,各相关变量可解释负性情绪影响因素的25.5%(校正R2)。  第三部分:查阅文献及相关理论基础,依据质性与量性研究结果,尝试初步制定主动脉夹层患者早期心理护理模式图。  结论:  1.危急的、致命性的AD疾病作为应激源,个人脾性、认知评价、社会支持的有效性及其应对方式均影响急性期AD患者产生各种复杂的心理体验,其中最突出体现在自我效能感、疼痛体验、感知死亡的临近及面对现实四个高阶主题;  2.AD患者情绪表达性总分高于量表的理论中值(59.5分),患者平时情绪表达性更倾向于情绪的乐于表达,初步研究表明:AD患者平时的脾性表现越是易于情绪表达,面对突发的应激(AD疾病)时,其正性情绪相对越低,负性情绪相对越高,但该类患者急性期的正性、负性情绪反应均在中等程度以下(均分低于中等程度);  3. AD患者急性期的正性情绪受其情绪表达性、抑制表达、自觉治愈可能、费用支付方式及自觉严重程度影响,而患者平时的情绪表达性及自觉治愈可能对正性情绪具有负向的预测作用,其余变量的预测作用为正向;其负性情绪受患者的自觉严重程度、乐于表达及经济情况影响,其中自觉严重程度具有显著预测作用;依据质性研究结果及相关理论,患者的心理反应与其个人脾性、认知评价、社会支持及应对方式等多种因素相关,因此与患者心理反应相关的其他因素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且全面的深入研究。  建议:  1.在了解患者一般情况资料基础上,选择合适、正确的疾病告知方式和时机,并积极给予信息、情感支持,改善患者不良认知,协助其采用积极有效的应对方式,促进疾病的治疗及康复;  2.把控影响AD患者急性期心理反应的切入点,早期实施个性化护理措施,鼓励患者加强自我情绪管理,缓解患者的不良心理体验,同时提高其正性情绪并加强积极心理效应;  3.构建适用于临床护士操作、贴近主动脉夹层急性期患者身心特点的心理护理模式及健康教育自助手册,有针对性、有重点地制定护理计划、实施有效措施。
其他文献
摘 要: 学前教育是由家长与幼儿教师共同利用各种实物、方法为开发学前儿童的智力,使他们更加聪明,循序渐进、有系统、有计划并且科学地对他们的大脑进行各种刺激,使大脑各部位的功能逐渐完善而进行的教育。3-6岁是学前幼儿人生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许多重要能力、个性品质在这个时期形成,并从最初的不定型到基本定型,因此德育成为这个时期教育的重要部分,健全品格、养成良好行为习惯,让来自不同家庭、生长在不同环境中
本课题以临床收集的两个HMPS新加坡华人家系为材料,采用单倍型和遗传连锁分析方法,验证HMPS华人家系基因定位与Ashkenazi家系(SM96)是否一致。;根据基因定位分析的结果,在可能的
摘 要: 创造力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是解决难题的关键。本文研究了如何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并通过四个有效途径阐述了具体的培养策略,其中穿插了一些小案例,旨在通过这四种培养策略的实施让广大教师关注幼儿创造力的发展,以此为未来的教学提供有力的依据。  关键词: 幼儿教育 创造力 好奇心  研究表明,每一个幼儿都有着不同的创造力,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幼儿的创造力是与生俱来的,也是令人惊奇的。幼儿教育一定要从
课题研究是一项科学性很强的工作,是“教科研育师、教科研兴园”的必由之路。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如何准确表述研究问题和分解研究问题、安排研究计划及人员分工、课题研究的组织和协调等是保证课题研究工作顺利开展的根本环节。下面以本园的课题《幼儿园美术欣赏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研究》为例,将如何把课题研究目标落实到实处,顺利开展课题研究的措施与大家分享。  一、建立保障机制,营造科研氛围  1.人员保障。我园对于课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