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氧化应激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机制中的作用及分析DPN发生的危险因素;进一步评价芪桂类方内外合治气阴两虚兼痰瘀阻络型DPN的疗效,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本研究选取2012年9月~2013年4月在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139例30-75岁T2DM患者,包括机制探讨组患者(77例)及临床研究组患者(62例)。(1)将机制探讨组77例患者根据临床症状及神经电生理检查分为周围神经病变组(DPN组,50例)、非周围神经病变组(NDPN组,27例),记录分析其临床资料,包括血压、体重指数、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空腹C肽、餐后2hC肽;测定并分析患者血清总抗氧化能力(T-AOC)、丙二醛(MDA)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并对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以发现DPN发生的危险因素。(2)按随机数字表及随机数余数分组法将临床研究组62例证型符合气阴阴两兼痰瘀阻络型DPN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芪桂类方内外合治联合甲钴胺组,31例)和对照组(甲钻胺组,31例),①试验组给予芪桂合剂(200ml/次,2次/d)、甲钴胺(500gg/次,3次/d)口服,同时以芪桂活血洗剂每晚泡脚外洗10-15min治疗;对照组给予甲钴胺(500μg/次,3次/d)口服治疗,疗程均为3个月;②观察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疗效、TCSS评分疗效、神经传导速度及血清总抗氧化能力(T-AOC)、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水平变化情况。结果:(1)DPN组与NDPN组比较:年龄、糖尿病病程、空腹血糖、甘油三酯、MDA均显著升高(P<0.05),餐后2h C肽、SOD水平显著下降(P<0.05),而性别、血压、体重指数、餐后2h血糖、空腹C肽、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糖化血红蛋白、T-AOC均无显著差异(P>0.05)。(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甘油三酯、餐后2hC肽、MDA进入回归方程。(3)血清MDA、SOD水平与TCSS评分显著相关,r值分别为0.287、-0.261(P<0.05),而T-AOC与TCSS评分无显著相关性(P>0.05)。(4)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甘油三酯、总胆固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3个月时试验组中医证候评分疗效及TCSS评分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82.8%、82.8%,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右正中神经、双侧胫神经、双侧腓总神经运动支及左正中神经、双侧尺神经、左胫神经感觉支神经传导速度均显著提高,试验组更显著(P<0.05);试验组T-AOC、SOD显著升高,MDA显著降低(P<0.05),对照组仅SOD升高显著(P<0.05),T-AOC升高、MDA降低不明显(P>0.05),两组T-AOC升高水平、MDA降低水平、SOD升高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两组均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1)血清SOD水平的下降、MDA水平的增高与DPN的发生有关,表明氧化应激在DPN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2)年龄、甘油三酯、餐后2h C肽、MDA是DPN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3)血清MDA、SOD水平与TCSS评分显著相关,表明两者水平可能与神经病变程度相关。(4)芪桂类方内外合治联合甲钻胺能改善气阴两虚兼痰瘀阻络型DPN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神经传导速度,疗效比单纯应用甲钴胺显著,而且是安全的,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抗氧化应激反应,亦可能是通过互补协同作用增加了甲钻胺的抗氧化应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