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土高原地区地形切割强烈、地形地貌条件复杂,地质构造复杂、断裂发育,强震频发,使得黄土滑坡成为黄土地区最为严重的地质灾害之一。1920年12月16日宁夏海原8.5级大地震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地震之一,地震诱发的黄土滑坡主要分布于六盘山以西,海源大地震极震区的Ⅸ-Ⅹ度内的西吉、海原、固原县境内,严重的地表形变破坏,形成了类型全、规模大、形态多样的黄土地震滑坡。海源地震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征:沿地震断裂带的范围内,地震诱发滑坡破坏最严重的地区不在宏观烈度为Ⅹ-Ⅻ度地区,而是在Ⅸ-Ⅹ的西吉县内西南部。本文以西吉县内葫芦河和滥泥河两条流域为研究区,在对研究区现场调查资料和地质资料综合分析的基础上,以数字高程模型DEM、GIS的基本理论、数量化理论等方法对研究区地震黄土滑坡进行危险性评价,并对研究区内典型单体滑坡党家岔滑坡进行定量的风险评价,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对已有研究资料收集和现场实际调查的基础上,从滑坡规模形态特征、边界特征、运动特征、破坏类型等方面,总结和分析强震作用下诱发黄土滑坡与在常规重力环境下黄土滑坡的不同的特征。(2)基于研究区DEM,利用Arc GIS空间分析功能提取各滑坡点的基本数据,分析研究区内黄土地震滑坡分布与坡度、坡向、地层岩性(黄土厚度)、地形起伏度、距水系距离、距发震断层距离之间的规律,得到以下认识:(1)地震滑坡坡度集中在5°~25°,占研究区滑坡总数的72%;(2)地震滑坡坡向主要集中于北东(60°~90°)和西南(260°~290°),占研究区滑坡总数的42%;(3)地震滑坡黄土厚度主要集中在25m~35m的区域,占研究区滑坡总数的72%;(4)地震诱发滑坡发育集中在地形起伏度40m~60m的范围内,占研究区滑坡总数的39%;(5)地震滑坡距发震断层的距离主要集中在35~55km范围内,没有呈现出距发震断层越远,地质灾害分布数量和密度越小的特征。最后从断裂构造、地层岩性、地形地貌等方面对研究区内地震滑坡密集发育成因进行深入分析。(3)通过对研究区黄土滑坡特征以及分布规律的研究,选取坡度、坡向、地层岩性(黄土厚度)、地形起伏度、距水系距离、距发震断层距离六个影响因子为评价指标,运用数量化理论建立研究区黄土滑坡危险性评价模型,基于Arc GIS软件完成研究区滑坡危险性评价,将研究区地震滑坡危险性划分为四个等级:极高危险区(2.34-3.32)、危险区(1.95-2.34)、低危险区(1.54-1.95)、极低危险区(1-1.54)。(4)对党家岔滑坡进行定量风险评价。首先基于蒙特卡洛法对党家岔滑坡失稳概率进行计算,其在地震工况下失稳概率为60.89%,属于高危险。利用离散元软件模拟滑坡在地震作用下运动过程,确定滑坡的影响范围。对党家岔滑坡的易损性进行定量评价,计算出承灾体的承载概率、损失率以及财产价值的损失,在此基础上通过单体滑坡风险值计算公式,得出党家岔滑坡人口总风险值为86.32人和经济损失风险值达到145.068万,并将党家岔滑坡的风险值与滑坡可接受风险水平进行比较,得到其为不可接受风险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