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TE-A系统下行MU-MIMO预编码技术研究与链路级DSP实现

来源 :电子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an93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LTE-A中同一小区内的多个用户,各用户接收到的信号都会受到其他用户信号的干扰,严重影响通话质量。对于下行MU-MIMO信道而言,各用户的分布具有不规则性,在地理位置上差异很大,因而不能够采用协同接收或者多用户检测技术来消除相互之间产生的干扰。预编码技术可以解决MU-MIMO系统中的用户间干扰问题,因而成为研究热点。本文聚焦于LTE-A系统下行MU-MIMO预编码技术,对非线性和线性预编码技术分别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对改进算法和整个LTE-A下行系统作了DSP实现。首先,研究了非线性预编码技术。主要对非线性预编码技术中脏纸编码(DPC)、矢量扰动预编码(VP)和Tomlinson-Harashima预编码(THP)进行了深入研究。对三种算法进行了分析比较,考虑到DPC算法和VP算法的复杂性较大和适用性不强的特点,主要对THP的两种算法(ZF-THP和MMSE-THP)进行了仿真分析比较,得出结果是MMSE-THP的性能明显要好于ZF-THP性能,采用QPSK调制方式时候的性能要优于16QAM的性能,随着天线数增多系统总体性能变好。其次,对线性预编码技术进行了相关研究。着重对MMSE、BD、R-BDSVD三种预编码技术进行了详细研究,通过仿真分析,得出结论为R-BDSVD预编码算法的性能要优于BD和MMSE两种预编码算法。并且对R-BDSVD分解算法进行了改进,将SVD分解改进为GMD分解,通过双流仿真分析,得出R-BDGMD预编码算法的性能总体上优于R-BDSVD分解算法。再次,对R-BDGMD预编码算法进行了DSP实现。对R-BDGMD算法进行了模块化划分,并且画出了实现流程图,分模块对算法进行了DSP实现。经过多项优化和最终的多核并行处理,使最终的处理时延降低到了0.98ms,小于了LTE协议规定的每帧处理时延,具有较大的实际意义。并且搭建验证平台验证了其正确性。最后,对整个LTE-A下行MU-MIMO系统作了多DSP多核实现。通过流水划分,使单个模块的处理时延都在1ms以内,同样搭建验证平台验证了其正确性。
其他文献
音频数字水印技术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之一,该技术通过向音频文件中嵌入秘密信息以达到版权保护、掩蔽通信等目的。当所有者权益被侵犯时,可通过对水印的检测来得到证明。随着数
为了在电力线上实现Internet的高速互联,解决在电力线上进行可靠、快速的数据传输问题已被提上议程.但电力线是给用电设备传送电能的,而不是用来传送数据的,所以电力线对数据
基于立体视频技术的多媒体系统能提供给用户深度立体感,使用户在体验过程中能有置身其中的真实感。然而,在图像/视频的处理过程中,由采集,编码,传输,绘制以及显示等过程引入
UMTS(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 System)完全遵循3GPP制定的标准。3GPP制定的R4版协议中建议了基于全IP承载网的3G核心网架构,R4版的核心网分为电路交换域和分组交
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数据传输的电磁环境越来越恶劣,因此怎样实现在复杂多变的电磁环境下实现数据的正确传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心。而采用光纤进行数据的传输。与电缆传输相比
当今社会正积极倡导节能减排,而随着移动互联网的爆发式增长,移动网络耗能也逐渐引起相关组织的重视。如何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前提下实现移动网络的最大化节能成为移动节能领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