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滑舌鳎养殖群体遗传性别和表型性别研究

来源 :上海海洋大学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gabby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 Günther)是一种近海温水性大型底层鱼类,具有个体大、生长快、食性温和、活动范围小、营养等级低、市场价值高等优良性状。半滑舌鳎雌性个体生长速度比雄性个体快2-4倍,成熟的雌性个体体长为同期雄性个体的2倍左右。所以进行半滑舌鳎全雌化和高雌性比例育苗,会带来很高的经济效益。本研究利用本实验室设计并筛选的微卫星雌性特异性引物进行了三个方面的研究,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分析鱼类性别决定因素。一是利用性别连锁微卫星标记引物对卵裂雌核发育胚胎DNA进行扩增;二是利用性别连锁微卫星标记对9个普通家系F1代进行雌性比例调查,并对其中4个家系进行遗传性别与表型性别对比,调查普通家系的遗传性别比例和性逆转比例;三是利用性别连锁微卫星标记检测了两个养殖群体生长过程中雌性比例的变化特征并结合生理切片观察结果跟踪了半滑舌鳎性腺发育的全过程。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本实验室设计并筛选的性别连锁微卫星标记引物scaffold1128343对卵裂雌核发育胚胎DNA进行扩增;先用已知雌雄的半滑舌鳎各12条对该引物进行验证发现该微卫星标记可以准确的鉴定半滑舌鳎的遗传性别。用该引物对卵裂雌核发育胚胎DNA进行扩增结果显示在39枚卵裂雌核发育胚胎中有4枚胚胎只扩增出雌性条带,即为超雌鱼胚胎。本研究证实该半滑舌鳎微卫星雌性特异性标记可用于日后超雌鱼的鉴定,为以后在实践中鉴定超雌鱼提供了方法。2、利用半滑舌鳎性别连锁微卫星标scaffold1128343于2011年3月对半滑舌鳎莱州9个普通家系的F1代各58尾剪取鳍条提取基因组DNA进行遗传性别检测,检测结果显示9个普通家系中遗传雌性百分比最高为55.00%,最低为37.93%。2011年6月对其中4个家系采集各96尾再次进行遗传性别检测以及相对应表型性别鉴定,计算出不同家系性逆转率。结果表明4个家系遗传性别比例和性逆转率有很明显的家系特征。本研究证实可以根据家系遗传雌性比例和性逆转比例特征选育雌性比例高且反转比例低的家系进行下一步繁育,为半滑舌鳎全雌苗种或高雌性比率苗种培育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3、利用性别连锁微卫星标记scaffold1128343检测了两个养殖群体生长过程中雌性比例的变化特征和半滑舌鳎性腺发育的观察。通过对两个养殖群体遗传雌性比例检测发现两个群体从12日龄到76日龄的所采集的总数中雌性比例分别为49%和48%,这符合1:1的遗传雌性比例。将遗传性别鉴定和生理切片观察结果相结合跟踪了从25日龄到两年性成熟整个半滑舌鳎性腺发育的整个过程。观察到半滑舌鳎雌性分化比雄性早,在56日龄时已开始形成初期的卵巢腔,而精巢要等到76日才开始有小叶状分区产生。140日龄,观察到有些发育较早的初级卵母细胞出现核仁,雄性性腺有少量精细胞和精子生成。1年-2年性腺观察发现:卵巢内长期有Ⅲ期、Ⅱ期卵母细胞存在,其中的Ⅲ时相卵母细胞在合适的条件下能够迅速积累卵黄等营养物质并发育成为成熟的卵细胞。
其他文献
近年来,随着我国半滑舌鳎人工育苗技术的日渐成熟,半滑舌鳎养殖业快速发展。然而,由细菌和寄生虫所引起的如腹水、烂鳍、烂尾等疾病的发生给半滑舌鳎养殖业造成了巨大损失,严
学位
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是一种营养价值极高的底栖生物。虽有许多文献研究均指出其体色有红色和绿色两种表型,但其体色差异原因及其机制以及二者间的生物学差异
红树林生态系统分布在全球112个国家,总面积达到181000Km~2,覆盖了世界热带和亚热带60%~75%的海岸线。中国现存的红树林约占世界红树林面积的0.1%。红树林中含有丰富的微生物资源,其中已分离鉴定出的真菌超过100种,成为海洋真菌的第二大类群。本论文从红树林生态系统中分离得到一株同时产单细胞蛋白和嗜杀因子的酵母菌株HN1-2,通过传统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的鉴定,该菌株属于异常毕赤酵母,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