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有的自然语言都是模糊的,人们虽然在使用语言时尽量追求精确,但要达到这个理想的精确目标是不可能的。这说明人类的思维具有模糊性,而这一根本特性是自亚里士多德以来的经典逻辑和经典数学无法解决的。随着札德于1965年提出了模糊集合理论,使得模糊理论应用于多个学科,模糊语言学也随之诞生,这是语言学发展的新阶段。因为它的出现结合了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为进一步研究人脑和人工智能的区别提供了新的契机。自札德提出模糊集合理论以后,在对于模糊性的研究这一领域相继出现了众多的专著和文章,其中比较突出的是从模糊逻辑,人的认知和语用的角度对人类语言和思维的模糊性进行研究。国外的语言学家、哲学家、数学家等都发表和出版过有关语言模糊性的文章和专著,我国的学者在这一领域也不落后,著名语言学家伍铁平出过专著《模糊语言学》,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言研究中心的陈维振和吴世雄发表过《有关语言模糊性的多值逻辑问题》、《模糊集合论与语义范畴模糊性研究》等多篇论文。本文从语言哲学、逻辑学、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入手,首先回顾了对语言模糊性进行解释的历史,然后对现代的三种主要研究成果—模糊逻辑对模糊性的解释,人的认知的局限使模糊成为必然,对语言的使用因人而异而导致的没有固定标准所产生的模糊—进行说明和对比,认为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对语义模糊的解释相对更有说服力,模糊语言学应当同认知语言学结合起来,当然也要借鉴其它学科如逻辑学、语用学等的研究成果,才能更好的发展,为人类解开大脑之谜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