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论视域下博物馆展品英译研究——以陕西历史博物馆展品为例

来源 :西安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za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博物馆展品又承载着厚重的文化信息。博物馆自1682年诞生以来就一直承担着传承文化、记忆历史的重任。它深刻记录了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独特的文化和发展状况。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逐步提高,为了更好地向世界介绍中国的传统文化,让世界更准确更好地了解中国,中国博物馆展品的英译便成了必不可少的历史需求,在跨文化传播中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展品的翻译就为其制作了一张“名片”,为了使这张名片能够透彻准确的传递文化信息,更好的让外国人了解中国文化,就必须做好展品的翻译工作。然而,由于缺乏理论指导和相关部门的足够重视,中国博物馆展品英译依然存在严重问题,错误百出。相关研究更是屈指可数,这与其重要的地位是极不相称的。  本文借助Jef Verschueren的顺应论,从顺应论的三性(变异性、顺应性、协商性)和四维度(语境关系的顺应,结构关系的顺应,动态的顺应性,顺应过程的意识程度)角度出发,本着为博物馆展品翻译开拓新的领域目的,在以Verschueren的顺应论为理论基础,欲通过对博物馆展品文本英译的进行尝试性研究,为博物馆展品英译及其研究提供语用学理论指导。通过对陕西历史博物馆内展品的英译的实证性研究,作者认为,在做展品翻译时,应该顺应展品翻译表达特点、顺应英语语言差异现实、顺应外国文化背景差异和顺应外国游客心理需求。一个成功的展品英译有赖于译者对目的语的顺应能力。从本质上说,成功的译文,是译者合适地做出顺应的结果。
其他文献
本研究是对二语阅读中的元认知策略和词汇附带习得之间相关性探讨的一次实证研究。过去的大量研究表明,二语阅读中的词汇附带习得是词汇习得的有效途径,而元认知策略对成功的二
由于网络的迅速发展和普及,美国电视剧越来越受到中国观众的青睐,其中情景喜剧尤为如此。近年来,美国电视节目的传播和推广越来越快,字幕翻译在跨文化交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虽然
长久以来,隐喻都是学者所热衷的话题,对其系统的研究可追溯到几个世纪前的亚里士多德,以他为代表的传统修辞观认为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段,它的使用是为了达到比较或替代的效果,它是一
随着国际化的不断推进,本土文化要寻求自己的生存空间,必须在与世界各民族文化交流中获得认同和发展。当异国洋酒不断走进国内市场时,中国传统优秀的白酒在这个民族日益崛起的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