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博物馆展品又承载着厚重的文化信息。博物馆自1682年诞生以来就一直承担着传承文化、记忆历史的重任。它深刻记录了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独特的文化和发展状况。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逐步提高,为了更好地向世界介绍中国的传统文化,让世界更准确更好地了解中国,中国博物馆展品的英译便成了必不可少的历史需求,在跨文化传播中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展品的翻译就为其制作了一张“名片”,为了使这张名片能够透彻准确的传递文化信息,更好的让外国人了解中国文化,就必须做好展品的翻译工作。然而,由于缺乏理论指导和相关部门的足够重视,中国博物馆展品英译依然存在严重问题,错误百出。相关研究更是屈指可数,这与其重要的地位是极不相称的。 本文借助Jef Verschueren的顺应论,从顺应论的三性(变异性、顺应性、协商性)和四维度(语境关系的顺应,结构关系的顺应,动态的顺应性,顺应过程的意识程度)角度出发,本着为博物馆展品翻译开拓新的领域目的,在以Verschueren的顺应论为理论基础,欲通过对博物馆展品文本英译的进行尝试性研究,为博物馆展品英译及其研究提供语用学理论指导。通过对陕西历史博物馆内展品的英译的实证性研究,作者认为,在做展品翻译时,应该顺应展品翻译表达特点、顺应英语语言差异现实、顺应外国文化背景差异和顺应外国游客心理需求。一个成功的展品英译有赖于译者对目的语的顺应能力。从本质上说,成功的译文,是译者合适地做出顺应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