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以《儒门事亲》吐法理论为基础,系统收集、整理、研究吐法理论,追溯中医吐法理论形成的源流,归纳吐法具体应用及其主治病证,总结其运用规律,探索吐法在中医治法理论地位及临床价值,使人们认识到吐法对于当今临床的重大意义,为临床实践活动提供更全面的高效治疗手段。方法:采用文献收集、整理、归纳、总结的研究方法对吐法的相关内容进行理论性探讨,挖掘其临床实用意义。结果:中医吐法始源于《黄帝内经》,《儒门事亲》提出凡是病位在上的病证都可以用吐法,将吐法延伸到广义范畴,引涎、漉涎、嚏气、追泪等皆属吐法。后世通过历代医家的研究和发展确立了吐法的理、法、方、药,扩大了吐法的应用范围,明确了吐法理论的临床实践意义。临床上对于内、外、妇、儿、五官以及急诊等多学科病证,如属于肺系的咳嗽、喘病等;心系的癫狂病、痫病以及其他神智异常疾;脾系的腹痛、腹胀、胃脘痛、呃逆等;肝系的头痛、眩晕、厥病等;肾系的癃闭、转胞、带下等病,以及某些特定疾病都适用于吐法。结论:研究表明,吐法可运用于肺系、心系、脾系、肝系以及肾系等多系统疾病,在医家的继承和发展下,吐法的运用范围越来越广,涉及的临床领域越来越宽,吐法是中医传统的一大治法,有其存在的理论意义及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