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社会学的学科视角,基于一个村庄的质性调研资料,本研究详细论述了农村老年贫困发生的环境背景、类型、形成以及成因。作为家庭中的老人和村庄中的老人,其贫困的发生有着特殊的社会背景,一是中国家庭结构,二是村落熟人社会。本研究一个基本立场和观点是,农村老年贫困是在转型期社会变迁背景下发生的,其成因具有非个体性的一面。本研究从家庭结构、家庭生计模式、代际责任、养老秩序、闲暇时间、民间信仰等6个方面分析了村庄中一般老人的生活状况,得出了家庭结构和村庄文化对老年人生活发挥着关键性的影响。根据人生问题三个层面,即生存、社会以及精神,区分了三种类型的农村老年贫困,即经济贫困、社会贫困和精神贫困。在家庭结构和村庄文化两种视角下,本研究分析了农村老年贫困形成过程中的关键因素。首先,家庭结构性因素是农村老年经济贫困发生的关键。生儿子、娶媳妇构成了农民的人生任务,村庄中的中下层农民更有可能为此花掉其毕生积蓄;在代际资源向下传递的家庭结构中,老人通常得不到子代的资源回馈,就很容易陷入经济贫困状态。同时,在半工半农的农民家计模式下,务工或者务农的劳动力中任何一个缺失,都会影响农民家庭经济状况,进而影响老人生存状况。其次,村庄价值变迁是农村老年社会贫困发生的关键。价值变迁指的是年轻一代价值松弛,导致老年人在家庭和村庄两个层面都不被尊重。村庄价值变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村庄公共文化出现危机,代际观念发生变迁以及人情往来呈现异化倾向,这三者共同导致了农村老年人的社会贫困。再次,村庄中传统的价值理念是农村老年人精神贫困发生的关键。村庄中的老人依然保持着根深蒂固的传宗接代的信仰,这些传统的价值理念深深嵌入到老年人的精神世界中。在这种意义世界的支配下,那些没有儿子的老人一生孤独,成为了文化意义上的失败者。三种类型的老年贫困之间是有层次的,处在不同阶段的老人贫困层次不同。老年贫困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解决此问题既需要着眼于长远的政策调整,也需要现阶段个人、家庭、社会以及政府的综合性协调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