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老年贫困的类型与成因分析——基于鄂东白村的考察

来源 :华中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fjixie2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社会学的学科视角,基于一个村庄的质性调研资料,本研究详细论述了农村老年贫困发生的环境背景、类型、形成以及成因。作为家庭中的老人和村庄中的老人,其贫困的发生有着特殊的社会背景,一是中国家庭结构,二是村落熟人社会。本研究一个基本立场和观点是,农村老年贫困是在转型期社会变迁背景下发生的,其成因具有非个体性的一面。本研究从家庭结构、家庭生计模式、代际责任、养老秩序、闲暇时间、民间信仰等6个方面分析了村庄中一般老人的生活状况,得出了家庭结构和村庄文化对老年人生活发挥着关键性的影响。根据人生问题三个层面,即生存、社会以及精神,区分了三种类型的农村老年贫困,即经济贫困、社会贫困和精神贫困。在家庭结构和村庄文化两种视角下,本研究分析了农村老年贫困形成过程中的关键因素。首先,家庭结构性因素是农村老年经济贫困发生的关键。生儿子、娶媳妇构成了农民的人生任务,村庄中的中下层农民更有可能为此花掉其毕生积蓄;在代际资源向下传递的家庭结构中,老人通常得不到子代的资源回馈,就很容易陷入经济贫困状态。同时,在半工半农的农民家计模式下,务工或者务农的劳动力中任何一个缺失,都会影响农民家庭经济状况,进而影响老人生存状况。其次,村庄价值变迁是农村老年社会贫困发生的关键。价值变迁指的是年轻一代价值松弛,导致老年人在家庭和村庄两个层面都不被尊重。村庄价值变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村庄公共文化出现危机,代际观念发生变迁以及人情往来呈现异化倾向,这三者共同导致了农村老年人的社会贫困。再次,村庄中传统的价值理念是农村老年人精神贫困发生的关键。村庄中的老人依然保持着根深蒂固的传宗接代的信仰,这些传统的价值理念深深嵌入到老年人的精神世界中。在这种意义世界的支配下,那些没有儿子的老人一生孤独,成为了文化意义上的失败者。三种类型的老年贫困之间是有层次的,处在不同阶段的老人贫困层次不同。老年贫困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解决此问题既需要着眼于长远的政策调整,也需要现阶段个人、家庭、社会以及政府的综合性协调努力。
其他文献
信息技术的发展深刻影响了资讯传播的途径和方式,虚拟社区以其自身开放性、共享性、平等性等优点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们参与其中,网络中公共领域的研究也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在
随着西方由工业社会步入消费社会,消费在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由原来的边缘角色逐渐上升为时代的主角,消费主义在中国逐渐成为一种备受关注的社会价值观。本文的研
在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土地征用越来越普遍,也不断受到人们的关注。土地征用带来区域性利益的同时,直接影响到农村家庭的经济和社会生活、家庭功能和结构。而征地对农村
中国是一个村落的大国,广大农村在社会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不可小视,因此,学界一直围绕着中国村落社会的基本性质这一重心开展研究,并将“村落共同体”作为农村研究的重要领域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前进,越来越多的青年农民工远离农村来到城市寻找生存与发展。2010年2月1日,我国政府在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了“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中央文件第一次明
农民参与是农村社会治理的本质要求,是构建多元农村社会治理模式的题中之义,为此,农民的社会治理参与一直是政学界和社会关注的焦点和热点问题。随着现代化、市场化、城镇化和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