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期中国政府改善民生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来源 :天津商业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jiangyu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生问题是指一切有关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问题,但就其本质而言,民生问题反映的是政治问题。改革开放30以来,我国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和经济发展取得了跨越式进步,人民整体生活水平也日益提高。但与此同时,众多富有时代特征的民生问题也随之凸显,主要体现为生存型、发展型、和谐型民生问题共存,形势严峻。而作为大量公共资源的掌控者和强制性行政权力的拥有者的政府,也由于一系列因素的制约未能妥善地解决这些问题。制约因素主要包括政治改革和政策制定理念滞后,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不完善,行政执行能力低下以及政府绩效考评标准单一等。通过研究本文认为,改善民生问题的关键在于公共服务型政府的构建。首先,政府要坚持以人为本、公平正义的善治理念;其次,政府决策模式应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建立多元民意表达机制以改进公共政策制定模式;第三,要促进基本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多元供给主体以创新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机制;此外,还要完善公民问责制,建立以改善民生为指标的政府绩效考评体系,从而将民生为本的思想真正根植于政府,并贯穿于整个政府行为过程之中。本文结合文献法、历史比较法和社会调查研究法,在政治学和公共管理学的学科视域内进行研究。试图达到的目标是:在明确民生问题的本质以及政府改善民生的理论基础之上,历史地呈现出改革开放后我国政府民生理论的演变过程,特别是针对当前社会转型期我国凸显的具有时代特征的民生问题,寻找出一条从政府治理框架内部着手解决民生困境的路径,以期为政府改善民生和公共服务型政府的构建提供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径选择。
其他文献
婚姻是家庭的基础,而家庭又是构成社会的细胞,婚姻、家庭关系的稳定对社会的稳定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随着近些年社会快速发展、物质财富极大增加,人们的婚恋观也发生了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