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欧洲中世纪大学是如何从传统过渡到现代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在我国外国教育史界总体上长期处于空白状态。正因为研究成果较少,人们了解的不多,所以有人把欧洲大学这段近三、四个世纪的发展历程视为“冰河期”,并由此造成了认识上的不实与错误,指责大学在面对欧洲世界从中古向近现代转变的过程中保守落后,丝毫不理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外部环境发生的剧变,对于科学、技术和学术的发展也未能做出任何贡献。大学被视为固守中世纪封建传统堡垒的代表。研究的空白以及由此造成的人们的误解,可以说是外国高等教育史研究领域的一个缺憾。
另一方面,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之争已历经上百年,至今仍是学界内外讨论的热点和重点问题之一。那么如何处理现代大学中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关系,如何理解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在其中的历史变迁,以及当代状况及未来趋势,在步入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今天来深入探讨现代大学的人文主义传统及人文精神诉求便显得尤为紧迫和必要。
本文以影响中世纪大学向现代大学变迁的主导因素之一——人文主义为视角考察中世纪大学是如何从传统过渡到现代的,内容主要涉及中世纪末期至19世纪初期以前欧洲不同历史发展时期大致的社会背景、人文主义的表现形态、人文主义者的哲学观和教育思想、以及人文主义思想分别在不同时期如何影响大学的发展和变革。通过本研究,首先希望还历史以本来面目,帮助人们澄清认识上的误区,对于外国高等教育史学科的发展与完善有所裨益;其次希望能够为人们今后再思考现代大学中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方方面面的问题时提供一点新的参考;当然,更加期待能够对我国目前及今后在建设世界高水平大学的历程中发挥些许历史的警醒和借鉴作用。
论文正文包括前言、主体四章和结语,共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为前言。主要论述本研究的选题原因、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及相关概念界定和说明,旨在说明本研究的意义、研究基础、研究范围和内容。本研究采用历史叙述与哲学思辨相结合的研究思路,在此基础上以大历史观、长时段论和耗散结构论为总的方法论指导原则,具体使用的研究方法则主要有历史研究法、文献研究法、个案研究法、比较法等;从动态的人文主义观出发,本文采用了英国学者布克的折中的“人文主义”涵义界定;根据社会思潮的发展特点采用了一种较为宽松的时限和时段的划分方式。
第二部分为第一章至第四章,是本论文的核心。第一章探讨了古希腊罗马文化和高等教育的原始人文主义基因,追溯了中世纪大学产生和发展的人文主义传统,它们是现代大学人文主义精神诉求的基础;第二章至第四章以人文主义在欧洲近现代早期的演变历程及其三种表现形态——文艺复兴人文主义、基督教人文主义和新人文主义为时空线索,对其在欧洲中世纪大学向现代大学转变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与产生的影响进行了详细分析和论证。
第三部分为结语。在第二部分研究的基础上,第三部分首先得出结论,认为人文主义对于欧洲中世纪大学向现代大学的变迁在以下四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促进了大学培养目标从“神”性向“人”性的转变;推动了大学教学的现代化变革;引导了大学科研职能的确立;直接催生了现代意义的学术自由。然后把19世纪以后及当代的大学列入剖析的范围,对现代大学的发展进行了反思,重点论述科学主义兴起后对人文主义在大学中主导地位的冲击以及人文主义的逐渐式微,客观地分析科学主义兴起的根源,探究现代大学对人文主义精神的内在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