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比表面Ce<,0.8>Cu<,0.2>O<,2-δ>复合氧化物的制备和整体式负载氧化物催化剂的研究

来源 :浙江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mall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常规的柠檬酸sol-gel方法(直接在空气中焙烧)和改进的柠檬酸sol-gel方法(前躯体先经氮气高温预处理形成碳粒,然后再在空气中烧掉碳粒)制备了纳米CeO<,2>和Ce<,0.8>Cu<,0.2>O<,2-δ>复合氧化物,样品采用TG-DSC、Raman、X-raydiffraction(XRD)、BET和H<,2>-TPR等技术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采用改进的柠檬酸溶胶-凝胶法,让样品先在N<,2>气氛下800 DC高温预处理,使催化剂表面形成一层纳米碳粒,再在空气中较低温度下可以烧掉表面的碳粒。通过增加高温氮气预处理,能够有效地阻止晶粒进一步长大,制备出具有高比表面积(大于90 m<2>/g)、小晶粒(平均晶粒小于10 nm)的催化剂。TG-DSC和XRD结果表明,经氮气处理的样品,有部分低价念的金属保留在品格中,阻止粒子长大。由N<2>吸脱附等温线知,Ce<,0.8>Cu<,0.2>O<,2-δ>复合氧化物可能含有介孔结构。H<2>-TPR结果表明催化剂中主要存在两种形式的CuO:表面高分散的CuO和固溶体中的Cu<2+>。 采用CO氧化反应作为探针反应考察了两种方法制备的Ce<,0.8>Cu<,0.2>O<,2-δ>复合氧化物的低温CO氧化性能。采用改进方法制得的Ce<,0.8>Cu<,0.2>O<,2-δ>复合氧化物具有更高的CO氧化活性,其原因归结为晶粒的减小,容易形成氧缺位和表面高分散CuO的增加,从而促进了CO的氧化。因此,改进的柠檬酸sol-gel方法是一种制备高比表面小晶粒的纳米粒子的好方法。 采用直接浸渍铈铜复合氧化物的方法制备了Ce<,0.8>Cu<,0.2>O<,2-δ>整体式催化剂,通过超声波振荡实验考察了该涂层的抗振荡性能。结果表明,这种涂层具有良好的抗振荡性能、与蜂窝陶瓷结合牢固不易脱落,涂层与蜂窝陶瓷载体的粘接性能随着Ce<,0.8>Cu<,0.2>O<,2-δ>氧化物含量的增加而变弱。采用XRD、Raman和H<,2>-TPR等技术对该整体式催化剂进行表征。此外,以乙酸乙酯和CO的催化燃烧反应作为探针反应来评价催化剂的催化性能,显示出了良好的催化活性。与涂载硝酸盐制得Cu<,0.2>Ce<,0.8>O<,2-δ>的催化剂相比,直接涂载Ce<,0.8>Cu<,0.2>O<,2-δ>氧化物得到的催化剂表现出了更好的的乙酸乙酯和CO氧化活性,说明CeO<,2>与CuO的协同催化作用对反应活性起主要作用。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当整体式催化剂由Ce<,0.8>Cu<,0.2>O<,2-δ>氧化物制备、涂载量为6wt.%时,催化剂的活性最好,同时用Ce<,0.8>Cu<,0.2>O<,2-δ>氧化物制备的催化剂可避免NOx的生成,对环境友好。
其他文献
本文运用氢气泡作为动态模板法电沉积制备了三维多孔Sn薄膜,并以三维多孔Sn薄膜为基底,经热处理氧化后转变为三维多孔的SnO,在其上电沉积金属Pt,制得三维多孔的Pt/SnO(3D-Pt/SnO)
期刊
本文合成并表征了系列的α-二亚胺镍和α-二亚胺锌配合物,包括:N,N-二-(2,6-二甲基一苯基)-丁二亚胺二溴化镍(CHNNiBr,配合物l-)和N,N-二-(2,6-二异丙基一苯基)-丁二亚胺二溴化镍(CH
LiFePO_4结构稳定、资源丰富,安全性能好、无毒、环境友好,而且随着温度升高,材料容量增大,适合于比较苛刻的条件下使用。系列研究表明LiFePO_4已经成为最有前途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之一。目前合成橄榄石型LiFePO_4多采用高温固相法或溶液法与高温固相法相结合的方式合成,需要多个步骤且周期长。本文从降低锂离子电池的生产成本和提高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出发,主要研究了水热法和微波法合成橄榄石型Li
超级电容器具有寿命长、功率密度高等优点,被认为是最具有潜力的储能设备之一。超级电容器根据储能机理可以分为两类,即双电层超级电容器和赝电容超级电容器。目前,作为赝电容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的过渡金属氧化物是研究的重点,其中研究较早的有RuO2、Co3O4、VOx等材料,但是由于价格昂贵、毒性较大,这些材料难以大规模推广。二氧化锰具有比容量高(理论容量达到1100~1300 F g-1)、价格低廉、毒性低
环糊精(CD)具有“内疏水,外亲水”的独特结构,在水溶液中,它的疏水空腔可以选择包合大小和形状合适的分子形成超分子复合物。形成复合物后客体分子的理化性质一般会发生变化,如: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