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明清祭坛园林保护和利用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rgeboy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祭坛园林是指由包括祭祀坛台在内的建筑、植物、道路、小品等造园要素所构成的环境区域,其起源于我国的周代。北京祭坛园林是北京皇家园林中的一个特殊类型,是我国明、清帝王祭祀自然诸神并举行仪式的固定场所。其不仅折射出我国国家祭祀文化的重要内涵,同时也闪耀着永恒的中国传统文化与礼制文明的光芒,更是世界遗产中不可多得的精神与物质财富。北京明、清祭坛园林是北京及我国独有的文化遗产,也是研究中国古代祭坛文化的唯一较为完整保存的实例,因此具有很强的时代价值与研究价值。如今北京祭坛园林中古建筑的修缮、复建,园林的整体定位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重新审视和研究北京明、清祭坛园林,不仅有利于北京祭坛园林的保护和利用,还可以使这一工作产生新的社会价值。长期以来对北京祭坛园林的研究多从祭坛的历史沿革、文物保护和利用的角度切入,而从祭坛园林整体的角度对其建筑形制、布局及其环境规划特色研究内容相对较少。本论文从风景园林专业的角度,对北京祭坛园林的建筑形制和布局形态,及其园林特点进行系统化的研究,也是对坛庙园林体系研究的一个重要补充。论文的研究基于大量的资料分析总结,并结合考察7处北京现存祭坛园林,采取实测、摄影、访谈等方式获得第一手资料加以归纳分析支撑研究的成果。论文以北京明清祭坛园林为研究重点,首先从祭坛及祭坛园林的起源与发展进行梳理与归纳,总结概括北京祭坛园林的整体布局与现状,建立起研究的背景平台。继而论文从风景园林专业的角度按照空间要素:山水环境、建筑布局、道路广场、小品、植物配置等分类,由外至内的对北京明、清祭坛园林的择址;建筑空间布局和建筑形制;道路及园林小品;植物配置做系统性研究。论文最后结合实例对北京祭坛园林的保护和利用提出了建议。本研究最终认为:北京祭坛园林的择址依据了中国封建礼制思想与传统文化理念精髓的双重影响;其建筑的价值意义在于它们的功能用途和文化底蕴,以及整体布局所体现的整体功能性与礼制内涵;各祭坛园林中的原址道路遵照礼制,形式简洁,其形式和铺装等级同整个建筑群在空间上保持一致;园中古树在配置上营造了庄严、肃穆的纪念气氛,也蕴含了丰富的人文理念。基于对明、清祭坛园林的研究,笔者提出:北京明、清祭坛园林具有丰厚的历史价值;当代对其的保护应从“整体性保护”角度出发;建立祭坛园林保护与利用的政策法规与体制体系;以完全或部分恢复历史原貌为保护手段;构建北京祭坛园林的“公园+博物馆”式的经营管理模式。
其他文献
纪念性景观是人类最早的景观形式之一。厚重的语义是它自身的特点。而随着社会的进步,作为纪念性景观的一个类型,具有纪念语义的纪念性公园也开始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开始扮演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我国的住宅建设事业也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人民的居住水平和人居环境质量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就住宅而言,人们对住房的需求已不仅考虑
化学工业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国家的发展、环境的改善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化学工业的水平与国家的经济和安全以及老百姓的生活质量都是密切相关的。在
通过对黄平泥哨的概述和黄平泥哨的艺术特色分析,笔者尝试从色调中的民族时尚、色彩中的民族气息、寓意中的民族和谐三方面对黄平泥哨旅游工艺品进行创新设计。通过对黄平泥
<正>“一寸缂丝一寸金”,缂丝为我国织绣工艺中极为重要的品种之一,织造过程“通经断纬”,费工耗时,色彩丰富,变化多样,为其他织绣所不及。缂丝之作,隋唐已经流行,宋代尤为兴
目的探讨一个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家系的临床特征及分子生物学特点。方法(1)对确诊HHT的先证者进行家系调查;(2)对该HHT家系的家系成员及健康自愿者ALK-1基因的10个外
中国具有源远流长的以生命为本体的生存论哲学传统。孔孟与《易传》开辟了生存论哲学的方向 ,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建立了生命本体宇宙论。 18世纪伟大的思想家戴震创造性地继
利用有限元软件和优化软件建立了T型管轴压胀形的加载轨迹优化集成,完成了T型管轴压胀形成形的加载轨迹优化。优化结果表明,利用集成优化后的加载轨迹获得的管成形件质量更好
静生生物调查所是由尚志学会和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联合组建的民办研究所,是民国时期重要的生物学研究机构。1928年建立,1950年结束。该所在秉志、胡先骕等人的带领下,对
在石油企业的发展过程当中,能够得到持续繁荣与发展的重要因素就是企业文化的重视与构建,而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正是企业文化构建的重要部分,为企业的发展提供精神上的支持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