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地方政府与群众之间的政治沟通已成为提升自身执政能力与社会治理效能的一种重要途径,也是地方政治系统得以发展和完善的重要条件,更是地方决策机构良性运转的不可或缺动力。作为政治沟通和多元主体共治的一种“可视化”平台,电视问政使地方政府官员在电视镜头下与群众直接对话并现场回应,不仅能使许多民生问题及时引起地方政府相关部门的高度关注,进而使之在一定期限内得以落实整改,还为群众表达利益诉求以及促进“政民”良性协商与对话提供了便捷平台。因此,对于地方政府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本文以安徽省蒙城县电视台《百姓对话》电视问政栏目为例,以政治沟通和多元主体共治理论为支持,以小见大,通过考察县级政府电视问政栏目的运行状态,在为如何提升县级电视问政栏目的政治沟通效果提供经验借鉴的同时,丰富相关领域的研究内容。为此,论文详细梳理了国内外学者有关政治沟通、多元主体共治理论、电视问政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以期为后续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以小见大,需以全方位诠释个案为基础。论文接着回顾了蒙城县电视台《百姓对话》——这一电视问政栏目的发展历程,结合典型案例对该栏目的每一阶段发展历程的特点进行了总结,并从沟通主体、沟通内容、沟通渠道、沟通反馈这四方面要素出发,对电视问政的政治沟通图谱进行阶段性验证,进而全面展现《百姓对话》问政栏目的运行全过程。《百姓对话》电视问政栏目推进了蒙城县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但该栏目也遇到了参与主体代表性不强、问政内容系统性不够、电视节目灵活性不足和反馈回应效果性不好等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与节目的参与者、节目的选题、节目录制以及现场与后续的回应均有着一定的关联。为此,论文从问政主体、问政对象、问政内容、问政渠道等四个维度展开学理性分析。探寻问题背后的生成逻辑之后,积极借鉴国内类似栏目经验,以政治参与和多元共治理论为支持,从电视问政栏目的参与者、内容、渠道、反馈等四个方面,就如何进一步提升县级电视问政栏目的政治沟通效果,提出针对性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