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字幕翻译中的适应性选择——生态翻译视角下《山楂树之恋》的英译

来源 :山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adbookm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中国电影蓬勃发展,成功走出国门,并受到外国观众喜爱。作为一种传播媒介,中国电影对于传播中国文化起着重要作用。显然,成功的字幕翻译至关重要。在字幕翻译领域,西方国家很久之前就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不仅有专门研究字幕翻译的机构,而且大学也设立了专门的课程来培养翻译人才。与西方国家的字幕翻译研究相比,近年来,我国字幕翻译研究也在蓬勃发展。中国电影《山楂树之恋》主要介绍发生在中国文化大革命(1966年—1976年)时期的感人爱情故事。作为中国当代电影的代表作,电影《山楂树之恋》的语言具有代表性,因此该电影的字幕翻译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以张艺谋所导演电影《山楂树之恋》中的字幕翻译为研究对象,探讨了生态翻译理论指导下该电影字幕英译中的适应性选择。  生态翻译学作为一门新兴理论,是由胡庚申在2001年提出。胡庚申认为,生态翻译学是一种生态学途径的翻译研究,或者是生态学视角的翻译研究。另外,生态翻译学强调译者与翻译生态环境的关系、译者的中心地位以及翻译过程中对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与选择。对于译者来说,既要适应翻译生态环境(多维度适应),又要对译文做出选择(适应性选择)。就影视字幕翻译而言,译者要做到胡庚申提出的三维选择与转换即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与转换,从而使目的语观众能够很好的根据字幕翻译理解影片的内涵,最终达到与源语观众同等欣赏影片的目的。  本文从生态翻译学理论出发,具体分析了电影《山楂树之恋》字幕翻译中的适应性选择。该电影字幕翻译中的适应性选择主要是尝试通过三维选择与转换指导下的具体字幕翻译策略来分析的。研究发现,在字幕翻译过程中,在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方面,可主要用增译和省译的翻译策略来分析;在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方面,可主要用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来分析;在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方面,可主要用直译和意译的翻译策略来分析。  本文认为,生态翻译理论可用来指导中国电影的字幕英译,在生态翻译理论指导下,字幕翻译中的适应性选择可通过相应的字幕翻译策略来体现,达到传递原字幕内涵的目的。望本文有助于将来中国电影的字幕英译研究;并在生态翻译理论指导下,为将来中国电影字幕英译中主要采用的字幕翻译策略提供参考。
其他文献
日裔英国籍小说家石黑一雄,是当代最重要和最著名的作家之一。他与V.S.奈保尔、拉什迪一起享有“英国移民文学三雄”称号。很多学者和评论家都把注意力转向他和他的作品,研究
话轮转换是会话的基本组织形式。在会话中,会话参与者交替发话,并且运用话轮转换策略来获取话轮、维持话轮以及放弃话轮。前人研究表明,会话以话轮为单位,遵循话轮转换规律,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