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情妇”的“自我困境”——嘉莉和郭海藻的比较研究

来源 :安徽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z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奥多·德莱赛(Theodore Dreiser)1900年开始其创作生涯,《嘉莉妹妹》(Sister Carrie)是其处女作。该小说当时并没有得到广泛关注,更不用说受到好评,因为书中描写的是一位乡村女孩通过不正当的手段求得幸福的经历,而这种做法在当时有违社会伦理规范。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该小说的艺术价值不断凸显,越来越引起学界的关注,读者群也随之日益扩大。德莱赛随后创作出版的《金融家》、《巨人》和《美国的悲剧》等作品更使他声名远扬,也逐渐奠定了他在美国文坛无可撼动的霸主地位。基于《嘉莉妹妹》和《蜗居》两部小说的故事情节和女主人公“自我困境”的相似性,本文采用文本细读与符号消费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詹姆斯·布朗和乔治·米德的自我认知理论为依据,通过梳理“物质自我”、“社会自我”与“精神自我”的关系,展现两位女主人公的社会消费环境;并通过分析两位女主公“物质自我”的实现过程,以及她们在自我困境中“精神自我”的不同成长,强调“自我困境”的产生是“物质自我”、“社会自我”和“精神自我”三者关系失衡的结果。本文运用自我认知心理学的理论,从“物质自我”、“社会自我”和“精神自我”的层面,分析小说的女主人公嘉莉成为情妇后陷入“自我困境”的原因;在此基础上,重点剖析郭海藻作为现代知识女性成为情妇后陷入“自我困境”的根源。本研究期望能为当下的女性,尤其是知识女性提供一点启示:女性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中,要对自己有一个清晰的定位。在社会交往中要正确看待人际关系,尤其是与男性的关系,保持自我经济和精神方面的独立。在宏大的符号消费潮流面前和传统男性权威的影响下,女性如何从“物质自我”、“社会自我”和“精神自我”的角度对自我保持清醒的认识和定位,从而确保在消费洪流中不迷失自己,这是从自我认知理论展开本研究的现实意义。
其他文献
近年来,有关林语堂及其作品的研究越来越多地受到国内人士的关注和重视,作为一个有过丰富海外生活经历的中国现代作家,林语堂以他自身对中国文化的深刻体验及对西方文化的了解为
研究了在配煤中添加石油焦对焦炭质量的影响.采取配比为5%的不同粒度的添加方案进行配煤炼焦实验,最佳配煤方案与武钢生产配煤焦炭相比,灰分降低0.57%,硫分增加0.02%,抗碎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