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是由新型冠状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引起的新型传染性疾病。在该疾病的感染过程中,大多感染患者依靠自身免疫能力无法在短期内有效地清除病毒,其中有基础疾病或者免疫力低下感染患者甚至在有医疗设备支持的条件下仍然具有较高的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是由新型冠状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引起的新型传染性疾病。在该疾病的感染过程中,大多感染患者依靠自身免疫能力无法在短期内有效地清除病毒,其中有基础疾病或者免疫力低下感染患者甚至在有医疗设备支持的条件下仍然具有较高的死亡率。中和性单克隆抗体具有极高的抗原特异性,是在短期内清除SARS-CoV-2的特效治疗方式。在本文中,基于对COVID-19康复患者血清中SARS-CoV-2受体结合域(Receptor binding domain,RBD)特异性抗体反应强度的检测,我们发现COVID-19康复患者血清针对SARS-CoV-2 RBD蛋白的抗体反应强度与其疾病严重程度呈显著正相关,即重、中症患者具有高水平的SARS-CoV-2 RBD蛋白抗体反应,而轻症及无症状患者具有低水平的SARS-CoV-2 RBD蛋白抗体反应。紧接着,我们进一步验证了重症康复病人血清阻断RBD与其受体蛋白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2,ACE2)结合的能力,并选取了血清具备阻断能力的外周血作为样本,通过生物素化的RBD蛋白捕获病毒特异性记忆B细胞,从而制备人源化单克隆抗体。具体地,我们以RBD-ACE2结合抑制实验中筛选出的重症康复病人外周血作为样本,首先通过流式细胞术分选RBD蛋白特异性的记忆B细胞,然后以单个细胞为基础,通过逆转录PCR以及巢式PCR分别特异性扩增编码免疫球蛋白G(Immune globulin G,Ig G)重链以及轻链可变区(Variable region,V区)的基因片段。接着,我们将其分别克隆至各自的表达载体,然后通过293T真核表达系统表达人源化Ig G抗体。最后,通过使用RBD蛋白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RBD-h ACE2结合干扰实验、SARS-CoV-2型假病毒中和实验和SARS-CoV-2真病毒抑制实验,我们筛选出2株针对RBD蛋白的全人源化中和性单克隆抗体,其在SARS-CoV-2体外抑制实验中的IC50值分别为0.020μg/ml和0.127μg/ml,具有较大的潜在临床应用价值。
其他文献
背景和目的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最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给患者及家庭、社会带来沉重负担,然而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脑内淀粉样蛋白β(Amyloid-β,Aβ)沉积是AD的主要病理标志。Aβ清除障碍被认为是散发型AD患者脑内Aβ积聚的主要原因。脑内Aβ的清除途径主要包括局部蛋白酶降解、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吞噬作用等,或通过BBB转运、脑脊液重吸收、淋巴途
研究背景腰椎退行性疾病是脊柱外科的常见疾病,多发生于中老年人。腰椎退行性疾病主要包括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和腰椎滑脱/不稳,可引起一系列病理改变而产生诸如压迫神经根和椎体失稳等,而出现相关的临床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和危害患者身心健康。腰椎退行性疾病在临床上最常见的手术方式为经后路腰椎管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手术通过充分减压被压迫的硬膜囊和神经根、坚强的内固定和可靠的融合,从而达到缓解临床
背景抑郁症是世界上最主要的致残原因,在不同国家其发病率约为15-18%,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社会心理功能和生活质量。目前有大量关于抑郁症病理生理学机制方面的研究,主要有单胺类等神经递质异常、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素轴改变、神经可塑性失调、遗传基因、环境因素等,但并没有单一机制能较好诠释抑郁症的发病机理。慢性缺氧是重要的环境因素之一,目前研究较少。然而,我国约有1/6的高海拔地区,超过1000万人常年生活
研究背景及目的: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一种对人类健康危害极大的恶性肿瘤,每年约有六十万人被诊断为肝癌患者,每年的死亡人数超过25万且呈现逐年上升的现象。根据2018年的统计数据显示,HCC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所有癌症类型中分别位居第六位和第四位,排名十分靠前。研究发现,相较于传统的肝癌治疗方法,索拉非尼(sorafenib)能够有效提高HCC患者的整
背景及目的目前,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位居我国居民死亡原因首位的疾病,且随着社会发展其发病率和死亡率仍有持续增高趋势,而糖尿病导致的心血管并发症是导致这一社会危机的重要因素。糖尿病主要分为1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 mellitus,T1DM)、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妊娠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以及其他特殊类
心脏病是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其具有高发病率和致死率的特点。目前药物疗法因使用方便,依从性好被认为最具前景的治疗方式,但同时也面临诸多困难,如常规治疗药物保留时间短,心脏组织分布低,治疗效果不佳。且心脏局部注射和经心包、冠状动脉注射等给药方式因侵入性、分布难以控制、可重复性差而应用受限。因此,构建靶向性好、依从性强、使用简单的新型制剂对于心脏病的治疗意义重大。随着纳米技术与药学学科的加速融合
低氧性肺动脉高压(hypoxic pulmonary hypertension,HPH)是特发于低氧条件下的疾病,其病理变化主要集中在肺血管上,表现为长期的收缩及显著的结构改变,其肺动脉压力持续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和右心室的渐进性肥大是其主要临床特征,在平原地区常继发于肺部疾病导致的低氧状态,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HPH同时也是很多高原特发疾病的中心环节,HPH会加重心脏负荷,进一步影响心功能,严重影
背景:心力衰竭(HF)是心脏的收缩功能和(或)舒张功能发生障碍导致静脉系统血液淤积,动脉系统血液容量不足,从而引起心脏循环障碍的症候群,是多种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心力衰竭患者数量增加,HF的防治在全球范围内引起广泛关注,成为亟待解决的公共卫生问题。据数据统计显示,全世界有心衰患者大约3770万,发达国家的心衰患病率为1.5%~2.0%,≥70岁人群患病率≥10%;我国成人的心
背景和目的:肺癌是目前第一大癌症杀手。手术仍是早期肺腺癌最重要的治疗手段,但术后仍有相当多的病人复发转移。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CTCs)从原发病灶脱落并具有远处转移的能力。研究发现,发生过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的CTCs转移、侵袭能力更强。而CTCs中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目的1.明确成年人改变生活方式以降低痴呆风险的信念和健康行为现状及其人口学影响因素。2.基于健康信念模式(health belief model,HBM),探讨成年人改变生活方式以降低痴呆风险的信念对健康行为的影响。3.对高危成年人改变生活方式以降低痴呆风险的信念及需求进行深入阐释,对量性研究结果进一步验证、补充和说明。方法本研究采用混合研究方法中的一致性并行设计,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具体为:1.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