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瓜体内酚性抗病物质合成和诱导信号转导相关机制的实验研究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ming1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实验采用两种类型的诱导子外源处理黄瓜幼苗叶片,探讨了诱导子对提高黄瓜对黑星病菌抗病性的作用,并探讨了外源诱导子对植物次生代谢物的诱导生成的效果和机理。结果表明:诱导子外源处理植物生体能够诱导新的活性物质产生或诱导原有活性成分增加。这一研究成果对相关植物次生产物(如农药活性物质和医药活性物质)的代谢机理及其应用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1.诱导子诱导黄瓜幼苗的抗病性:以二真叶龄的黄瓜幼苗为实验材料,首先筛选出最佳诱导作用的力学参数,然后采用水杨酸和压应力外源处理,接种后考查抗性表达,发现水杨酸和压应力都可以诱导提高黄瓜幼苗对黑星病菌的抗性。对黄瓜幼苗的第二片真叶的成份进行分析,并与对照(未经诱导的黄瓜幼苗的第二真叶)相比较发现,经诱导后,黄瓜幼苗的第二真叶中木质素含量增加,且生成多种植保素。因此,用诱导子处理黄瓜幼苗的第一片真叶后,在第二片真叶中可以产生木质素沉积现象,且两种诱导子都可以诱导产生植保素。研究结果可以作为黄瓜黑星病害生物防治的理论依据。压应力的诱导活性也进一步得到验证,为其在生物防治上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2. 诱导子在黄瓜幼苗中抗病信号的转导:在诱导之前,处理组植株用一定浓度的RGD(Arg-gly-Asp)序列的多肽和与前者序列相反的DGR 多肽处理,空白对照组用对应量的水处理。再将每处理组分为接受挑战接种和非挑战接种两部分,之后考查处理组的发病情况,并考查各组的木质素沉积和植保素积累和H2O2含量情况。发现经RGD 处理再诱导后各指标情况均与空白的非诱导组相似,而经DGR处理再经诱导后所产生的诱导效果与经压应力和水杨酸直接刺激的诱导效果极其相似。因此,压应力和水杨酸两种诱导子对黄瓜抗黑星病的诱导作用依赖于植物细胞膜和细胞壁之间的RGD 特异介导的粘附,信号传导途径推测和哺乳动物中类似,即“ECM-整合素-细胞骨架”的信号传导系统。3.本实验还分析了诱导子的作用效果及影响因素,并阐述了诱导子作用的机理及应用前景。诱导子的作用效果与诱导子的种类、诱导处理时间长短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诱导子引起植物代谢过程的一系列变化,最终使植物产生防卫反应,是一个连续的、信号逐级传导的过程,其作用机理十分复杂,其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均对生物学和医学具有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苦参(Sophora flavescens Aiton.)为豆科槐属植物,是中国传统常用中药之一,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常用于治疗急、慢性炎症和癌症等疾病。苦参主要含有生物碱和黄酮(KS-Fs)两大类
研究背景:帕金森病(PD)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其显著的病理特点之一是黑质密质部大量的多巴胺能神经元的缺失。DEC1是一种碱性螺旋环螺旋蛋白(BHLH)转录因子,它在小鼠中的同
本文共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基于“优势结构”3,4-二氢-1,4-苯并噻嗪“骨架导向”的液相平行组合合成。以1,5-二氟-2,4-二硝基苯(DFDNB)为起始原料,通过“骨架导向”和“取代导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