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观察右氯胺酮复合右美托咪定滴鼻对患儿术前镇静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0年12月择期行上肢骨科手术的患儿60例,年龄1~6岁,体重10~20kg,性别不限,ASA分级为Ⅰ级。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20例:K组(1mg/kg右氯胺酮),DK1组(1mg/kg右氯胺酮和1μg/kg右美托咪定),DK2组(1mg/kg右氯胺酮和2μg/kg右美托咪定)。患者于手术前30mi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右氯胺酮复合右美托咪定滴鼻对患儿术前镇静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0年12月择期行上肢骨科手术的患儿60例,年龄1~6岁,体重10~20kg,性别不限,ASA分级为Ⅰ级。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20例:K组(1mg/kg右氯胺酮),DK1组(1mg/kg右氯胺酮和1μg/kg右美托咪定),DK2组(1mg/kg右氯胺酮和2μg/kg右美托咪定)。患者于手术前30min双侧鼻孔滴注且每侧鼻孔滴入等量药物。记录患儿滴鼻前(T0),滴鼻后5min(T1)、滴鼻后10min(T2)、滴鼻后15min(T3)、滴鼻后20min(T4)、滴鼻后25min(T5)、滴鼻后30min(T6)时脉搏氧饱和度(Sp O2)、心率(HR)、Ramsay镇静评分,滴鼻后30min与父母分离时的焦虑量表评分(Parental Seperation Anxiety Scale,PSAS)、患儿入室后面罩接受度评分(Mask Acceptance Scale,MAS)、麻醉苏醒期躁动评分(Pediatric Anesthesia Emergence Delirium,PAED)、手术时间以及用药后心动过缓、眩晕、眼球震颤、恶心、流涎、苏醒延迟等副作用的发生情况。结果:1.三组间患儿年龄、体重、性别、手术时间及给药前HR、Sp O2和Ramsay镇静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与T0相比,K组在T3~T6时刻Ramsay镇静评分均升高(P<0.05);DK1与DK2组在T1~T6时刻Ramsay镇静评分均显著升高(P<0.05)。3.DK1组和DK2组在T2~T6时Ramsay镇静评分均高于K组(P<0.05)。T6时与父母分离焦虑量表评分、面罩接受度评分和苏醒期躁动评分DK1和DK2组均显著低于K组(P<0.05)。DK1与DK2组间比较以上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与T0比较,K组在T3时刻HR升高(P<0.05);DK1组在T5~T6时刻HR均下降(P<0.05);DK2组在T3~T6时刻HR下降,T2~T6时刻Sp O2均下降(P<0.05)。5.与K组相比,DK1组在T4~T6时刻HR下降(P<0.05),DK2组在T3~T6时刻Sp O2、HR均显著下降(P<0.05)。与DK1组比较,DK2组在T4~T6时刻Sp O2下降(P<0.05)。6.三组患者滴鼻后眩晕、恶心、苏醒延迟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均无出现心动过缓、眼球震颤、流涎等不良反应。结论:1mg/kg右氯胺酮复合1μg/kg右美托咪定和1mg/kg右氯胺酮复合2μg/kg右美托咪定滴鼻用于患儿术前镇静,均可得到满意的镇静效果,利于患儿与父母分离,面罩接受度高,有效降低全麻苏醒期躁动,对患儿HR、Sp O2无明显影响。
其他文献
目的:应用16S rRNA基因测序技术检测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CAP)、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acute suppurative tonsillitis,AST)患儿与健康儿童口咽部菌群差异。方法:收集2018年12月至2019年07月在我院首诊收治的3组患儿咽拭子标本,包括CAP 31例、AST 9例及化验检查结果未提示存在感染且无感染临床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探讨双能X线吸收法、定量超声法所测骨量及维生素D的相关性,进而进一步探索定量超声法的临床应用价值以及应用骨量在临床上指导儿童维生素D补充的意义。方法:研究对象为2019年3月8-10日来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儿科内分泌门诊参加义诊的119名儿童。严格按照纳入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全部儿童无明显骨骼系统异常,无营养不良、甲状腺疾病等。由专业人员进行体格检查并记录。采用Hologic公司
目的:1.动态观察早产儿血清RELMβ、IAP水平变化;2.比较NEC早产儿与非NEC早产儿不同时间点血清RELMβ、IAP水平的差异;3.了解血清RELMβ与IAP两者之间的相关性;4.探讨血清RELMβ、IAP水平在NEC早期诊断及病情严重程度评估中的预测价值。方法:以2019年8月至2020年12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及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产科出生的80例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符合第五版《
背景:血压是人类机体运行的重要评价指标之一,血压的异常与多种疾病发生及预后有关。对妊娠妇女而言,妊娠期血压的波动可能对胎儿和母体的妊娠结局产生一定的影响。妊娠期高血压在我国发病率为9.4%。妊娠期高血压的发生具有一定前兆因素,如妊娠期血压正常范围的波动、正常高值血压、高血压前期等,这是因为高血压的发生是由血压的逐渐升高导致,通过前期监控血压正常范围内的波动具有理论上对妊娠期高血压及不良妊娠结局进行
目的: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他克莫司(tacrolimus,TAC)联合糖皮质激素(以下简称激素)治疗儿童原发性IgA肾病(IgA nephropathy,IgAN)的疗效及安全性,为IgAN患儿寻求更优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2020年5月期间就诊于河北省儿童医院肾脏免疫科初发初治、肾活检确诊为原发性IgAN的28例患儿。对于肾病综合征型或伴肾病水平蛋白尿(24小时尿蛋白定量>50
目的:通过回顾性资料分析妊娠晚期正常甲状腺功能孕妇不同TSH水平及TPOAb滴度与不良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收集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产科住院分娩,孕周28~41+6周并分娩活胎,且于妊娠晚期检测甲状腺功能正常的完整产妇病历资料632例。1.按四分位法根据TSH水平从低到高分为4组(N1~N4组),N1组(TSH 0.550~1.431m IU/L)159例,N2组
目的:本次研究通过采用盆底三维超声对盆底器官的研究,探讨不同的分娩方式对初产妇早期的盆底解剖结构影响,为临床早期采取干预措施以及选择治疗方式提供影像学参考,对产后早期发现盆底功能障碍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石家庄市人民医院2019年1月—2019年12月门诊或住院进行常规妇科B超以及盆底超声检查的初产妇,共60例作为实验组,所有检查的产妇均选择在产后6-10周之内,年龄均在20-35岁之
目的:探讨分娩镇痛下新产程标准中第二产程时间对新生儿脐动脉血气的影响,为更好地改善妊娠结局提供依据和参考。方法:选择2018年01月-2018年12月于藁城人民医院分娩的足月、头位、单胎的757例初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排除胎位异常、择期剖宫产、经产妇、III类图形),宫口开大3CM后给予持续性硬膜外无痛分娩麻醉,宫口开大5cm给予持续胎心电子监护。根据第二产程时间分为两组,A组(n=584例)为第二
目的:近年来,随着分娩镇痛的开展普及,如何提升产妇在分娩过程中的舒适度及满意度成为了目前比较重要的研究课题。本研究旨探讨一种更加优化的分娩镇痛方案,使产妇获得一个舒适快乐的分娩体验。方法:选择年龄2035岁之间、ASAⅠ-Ⅱ级、无产科相关并发症拟行自然分娩的单胎足月初产妇1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2组,分别为硬膜外麻醉(EA)组70例,腰-硬联合麻醉(CSEA)组70例。EA组行单纯硬膜
目的:子宫腺肌病(Adenomyosis,ADS)是一种引发痛经、子宫异常出血和不孕症等症状,同时伴随器官纤维化增大,并造成极大身心负担的妇科疾病。它的具体发病机制仍不清楚,本文在探讨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 onnective Tissue Growth Factor,CTGF)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在子宫腺肌病中的表达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