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的大规模旧城改造,造成许多传统居住区逐渐消失,其中长期形成的社会网络及邻里关系随之改变。儿童成长所依赖的物质、人文环境受到冲击,自然游戏群体形成条件不足,从而导致了他们参与群体交往活动的机会减少。易地新建居住区生活模式的单一性限制了儿童广泛交往,少量集中的游戏场所也不能满足儿童交往方式的多样化。
本文以儿童交往行为为切入点,选取保存较完整的太原精营街区段居住区为研究区域,分析街巷空间,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精营街居住区街巷空间形态丰富、层次清楚、界面明确、尺度适宜。邻里之间交往亲密,儿童街巷活动多姿多彩。为了更直观更系统研究精营街区段住区街巷空间,本文借助了类型学的研究方法将其划分为五大类,并按照街巷界面围合方式的不同细化为九类。
(2)当今社会越来越重视儿童群体,符合儿童心理的空间模式往往能诱发更多交往行为发生,从而促进儿童身体、人格等方面的健康发展。本文借助前人在儿童环境行为领域的研究成果,通过实地调查,深入分析精营街居住区儿童环境心理特征。
(3)当人在一个空间内感到自在,愿意逗留,能满足活动的需要,从而产生某种联想时,才被称之为场所。场所之所以有精神,就是因为人的行为心理赋予了它意义。本文借助空间-行为关系理论对精营街居住区街巷空间与儿童行为之间关系进行深入研究,探寻易诱发儿童交往行为发生的街巷空间模式,针对老城街巷空间环境的不足,提出改善的建议。
易诱发儿童交往行为发生的街巷空间,应具有多种特性:即可达性、童化性、领域性、文化性、自然性等。本课题的研究成为丰富空间-行为理论的个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