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 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Progressive Familial Intrahepatic Cholestasis,PFIC)是一组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单基因病,是由于基因突变所致的胆汁分泌或排泄障碍而形成的严重的胆汁淤积性肝病。该病起病早,进展快,死亡率高。临床上常表现为于生后3个月出现肝内胆汁淤积,随后病情进展迅速,最终发展为肝硬化、肝功能衰竭,不进行肝移植治疗者,常在10岁前死亡。PFIC的确切发病率目前尚未清楚,国外报道新生儿发病率约1/50000-1/100000,约占婴幼儿胆汁淤积的10%-15%,占儿童肝移植的10%-15%,国内尚无统计。根据基因突变不同PFIC分为三种亚型:1型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PFIC1)、2型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PFIC2)和3型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PFIC3),分别对应ATP8B1、ABCB11(BSEP)和ABCB4(MDR3/MDR2)基因突变,这些基因编码胆汁转运相关蛋白。其中PFIC1、2型血清谷氨酰转肽酶(GGT)水平正常,而PFIC3型GGT水平升高。70%PFIC病例为PFIC1和PFIC2,余30%病例为PFIC3,所有类型PFIC均呈世界性分布,发病无性别差异。目前对有胆汁淤积病史的儿童,原因不明者均应考疑PFIC可能性,进行基因检测分析,明确诊断。目前该病尚无有效治疗方法, PFIC基因突变分析及对高危家庭进行遗传咨询、产前筛查有利于疾病预防及优生优育。 目的: 探讨中国南方地区PFIC患儿ATP8B1、ABCB11(BSEP)和ABCB4(MDR3/MDR2)基因突变特点,以及基因型与临床表型的关系。 方法: 本研究对2011年1月~2014年3月在本院(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临床疑似“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的32例患儿及部分患儿家长、家属进行临床资料与标本收集。首先,根据患儿血清谷氨酰转肽酶(GGT)水平高低,将患儿分为低GGT组与高GGT组,采用PCR-DNA直接测序法对低GGT组研究对象中有腹泻等肝外表现的患儿先行ATP8B1基因的27个编码区及其侧翼序列进行突变的检测,结果阴性患儿或无肝外表现患儿进行ABCB11基因检测;高GGT组直接进行ABCB4基因检测。检出突变后,对患儿家庭主要成员进行相应突变基因检测分析;对新错义突变位点,采用不同物种氨基酸保守性分析、SIFT和PolyPhen-2软件预测致病性,并将50例健康儿童作为正常对照,初步对新突变进行了致病性分析。 结果: 32例拟诊为PFIC的患儿中,6例患儿检测出突变,其中ATP8B1基因突变1例(为PFIC1患儿)、ABCB11基因突变3例(为PFIC2患儿)和ABCB4基因突变2例(为PFIC3患儿)。ATP8B1基因检测出1个错义突变:c.1351G>A(p.G446R.);1个缺失突变:c.1587_1589delCTT(p.F529del)。ABCB11基因突变检测发现2个无义突变:c.2380C>T(p.Q794X)、c.3170C>T(p.R1057X);1个缺失突变:c.1407delG(p.R470HfsX8);5个错义突变:c.1763C>T(p.A588V)、c.3136G>A(p. G1004D)、c.1331T>C(p.V444A)、c.2594C>T(p.A865V)、c.1409G>T(p.R470L)。ABCB4基因检测发现1个插入突变:c.2489ins A(p.T830NfsX11);1个插入缺失突变(Indel突变):c.3143_3145delGCAinsCC(p.A1047PfsX8);2个错义突变:c.966G>C(p.G319R)、c.3220G>A(p.G1074R)。 结论: 1.本研究通过对32例PFIC患儿分别行ATP8B1、ABCB11、ABCB4基因分析,发现了14种不同的突变,其中6种突变类型(p.Q794X、p.R470HfsX8、p.T830NfsX11、p.A1047PfsX8、p.G319R、p.G1074R)为新突变。p.G319R与p.G1074R突变均发生在蛋白氨基酸序列的保守区,且在50例正常对照儿童(100条等位基因)中均未检出。 2.根据ABCB11基因相关报道及结合本研究发现V444A与A865V突变在亚洲人群中高发,与欧洲人群E297G及D482G高发突变不同,提示存在种族地区差异。 3.黄疸及肝功能异常的婴幼儿需注意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