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球城市化迅猛发展的背景下,一些大中城市的人口和建筑区仍将以增长为主,但受人口减少影响,部分城市开始收缩。鹤岗市与东莞市作为典型结构性危机型收缩城市的代表,其城市转型备受政府关注。本文不以人口变动和经济发展维度研究收缩城市,而是关注由此引发的土地利用以及生态系统变化带来的城市热环境变化特征,研究鹤岗市收缩后与东莞市收缩后再扩张两种不同阶段的城市热环境的变化情况。本文以鹤岗市行政区和东莞市作为研究区,结合GIS与RS研究了两市2009-2019年的热岛效应时空演变特征。从整体上探究了城市热岛强度的空间分布,分析了热岛强度的转移与来源状况,指出了地表温度与下垫面参数的相关关系,同时引入热力景观格局指数说明总体空间配置特征,得到的主要结论为:(1)鹤岗市城市热岛范围由零星分布向成片聚集,自南向北从兴安区向工农区、向阳区转移靠拢,也是中心城区。城市热环境整体未表现出强热岛现象并伴有减缓,这与近年鹤岗政府控制建筑用地,增加绿地面积,侧重发展生态城市,产业转型缓慢等有关。东莞市热岛分布特征错落有致,以菀城街道、东城街道、南城街道为主的城区片区热岛强度有所减缓,以麻涌镇、洪梅镇为主的水乡新城片区和以长安镇虎门镇为主的滨海片区热岛强度有所增加。东莞市城市热环境整体未表现出强热岛现象,前一时段受金融危机影响,外来人口大量流失,厂房空置,经济发展回落,热岛强度出现降低;后期城市迅速转型,发展高新科技产业,一定程度缓解了劳动力,同时政府也注重生态城市发展,城市收缩与扩张呈现穿孔式分布,所以,城市的发展并未引发强烈的热岛现象。另选东莞市内典型外向型经济特征的长安镇,研究其收缩后扩张的热环境特征,当城镇收缩时,热岛强度有所降低,但原有不透水面并不会在短期内消失,仍有一定影响;城市扩张时,强热岛效应有增强趋势。因此以人口和经济为主要研究维度的收缩城市,结合城市自身的发展特征,有相应的热环境变化。(2)2009年-2019年鹤岗市主要以强绿岛区和热岛区为主,强热岛区所占比例最小,绿岛区与中间区居中,没有表现出强烈的城市热岛现象,整体以低热环境为主,城市热岛效应呈现缓步降低趋势。东莞市强绿岛区与热岛区保持偏高比例,强绿岛区与绿岛区的面积总和维持近半比例,同时所占比例总和上升,表明东莞市城市热环境整体未表现出强热岛现象,先减缓后趋于平稳。2009-2019年间两者城市热岛减缓的过程主要为:强热岛→热岛→中间→绿岛→强绿岛,城市热岛增强的主要过程主要为:强绿岛→绿岛→中间→热岛→强热岛。(3)通过地表温度与建筑用地指数(RRI)、土壤调节植被指数(SAVI)与改进的归一化差值水体指数(MNDWI)拟合,能够得出2009-2019年两市均表现为不透水面与地温成正相关,植被和水体与地温成负相关。在鹤岗市,植被与水体的降温作用要高于建筑物的增温效应,在东莞市建筑的增温效应高于植被与水体的降温强度。表明在中小城市亦或小范围区域内,植被与水体的增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城市的热岛效应,在大中型城市,建筑的增温效应起主导作用。因此,合理的布局植被与水体的面积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或消除城市热岛效应。(4)通过对热力景观格局指数斑块密度(PD)、平均斑块面积(AREA_MN)、面积_周长分维度(PAFRAC)、蔓延度(CONTAG)、香农多样性指数(SHDI)和香农均匀度指数(SHEI)的分析,两个城市相对而言,鹤岗市热力景观破碎化程度不高,开放性不强,不易与周围斑块进行物质能量的流通,受干扰的程度增强后减弱,景观中某种优势类型形成了良好的连接性,类型丰富度低,有优势类型且各类型分布不均匀,优势度高。东莞市热力景观破碎化程度增高,开放性增强,易与周围斑块进行物质能量的流通,说明受干扰的程度越大,类型丰富度高,有优势类型且各类型分布均匀,优势度低。景观格局指数的特征也体现了出两个城市的发展水平差异,表明东莞的城市化较高,受人为干扰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