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生颗石藻是海洋中一类重要的覆盖着钙质外骨骼的单细胞浮游植物类群。它是海洋中重要的初级生产者,也是海洋中生源无机碳的主要来源之一,对全球碳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有着重要影响。同时,它还对海洋反射率、全球热通量、云反射率和全球硫循环过程等造成影响。本研究利用偏光显微镜对西太平洋海域(0~21°N,120~130°E)2017年和2018年秋季今生颗石藻进行调查,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今生颗石藻细胞的群落结构、多样性、颗粒碳估算、与环境因子的典型相关分析(CCA)和群落构建机制分析等。在2017年秋季航次27个站位161个样品中,共鉴定今生颗石藻29种,其中颗石球28种、颗石粒19种。颗石粒和颗石球的总丰度范围分别在0-138.5×103 coccoliths/L 和 0-26.8×103 cells/L,平均值分别为10.9×103 coccoliths/L 和 4.2×103 cells/L。优势物种主要有大洋桥石藻(Gephyrocapsa oceanica)、深水花球藻(Florisphaera profunda)、赫氏艾密里藻(Emiliania huxleyi)、希布格脐球藻(Umbilicosphaera sibogae)、扇形盘石藻(Gladiolithus flabellatus)、纤细伞球藻(Umbellosphaera tenuis)。水平分布上,表层丰度高值出现在涡旋区(特别是哈马黑拉涡旋影响区);垂直分布上,颗石粒优势种呈斑块状或“牛眼状”分布,颗石球优势种占据着特定的深度,可分为三个生态位。Shannon指数和Pielou指数均值分别为1.39和0.70,a多样性指数随深度呈倒U分布,与颗石藻丰度变化趋势一致。估算的颗石粒碳酸钙和颗石藻有机碳生物量平均值分别为(0.197±0.280)μg C L-1和(0.140±0.232)μgC L-1。中尺度涡的存在对今生颗石藻群里结构有很大的影响,且不同区域受影响程度不同,整个区域大致可分为受暖涡影响区、受冷涡影响区和不受涡旋影响区。在2018年秋季航次22个站位132个样品中,共鉴定今生颗石藻31种,其中颗石球28种,颗石粒21种。颗石粒和颗石球的总丰度范围分别在0-61.5×103 coccoliths/L 和 0-19.2×103 cells/L,平均值分别为 5.2×103 coccoliths/L 和 2.9×103 cells/L。优势物种包括大洋桥石藻(G oceanica)、深水花球藻(F.profunda)、赫氏艾密里藻(E.huxleyi)、扇形盘石藻(G.flabellatus)、希布格脐球藻(U.sibogae)、粗壮环翼球藻(A.robusta)。DCM层的颗石藻平均丰度最大,是表层水的近6倍。优势种大洋桥石藻(G ocearnica)和深水花球藻(F.profunda)丰度的平面分布代表了总颗石藻的分布趋势,高值区出现在2-6°N范围内。在E130断面上,颗石藻呈现出比较明显的团块分布趋势,颗石藻细胞主要集中在2-6°N水柱的25~150 m。Shannon指数和Pielou指数均值分别为1.24和0.73,估算的颗石粒碳酸钙和颗石藻有机碳生物量均值分别为(0.089±0.118)μgC L-1和(0.066±0.089)μg C L-1,DCM层的浓度水平达到峰值。在剔除个别站位后,整个调查区域仍可按照暖涡区、冷涡区和不受涡旋影响区分为三组,其中暖涡组的物种丰度和丰富度均为最高。对两次调查结果进行比较,2017年颗石粒和颗石球平均丰度分别为2018年的2.10倍、1.47倍。而两个航次的物种丰富度差异不大,且颗石球优势种均为大洋桥石藻(G.oceanica)、深水花球藻(F.profunda)、赫氏艾密里藻(E.huxleyi)、扇形盘石藻(G.flabellatus)和希布格脐球藻(U.sibog,ae)除了深水花球藻(F.profunda)的平均丰度在2018年略大于2017年外,其余物种的平均丰度都小于2017 年。本研究利用方差分解模型(Variation partitioning analysis,VPA)探究环境变量和空间地理距离对今生颗石藻群落构建过程的影响。结果显示,在今生颗石藻的分布模式与多样性构建过程中,纬度变量所能单独解释的比例>环境因子所能解释的部分>深度变量的影响,即纬度变量对今生颗石藻类群的选择可能是主导因素。2017、2018两年调查区域今生颗石藻群落物种组成的相似度都呈现出明显的距离衰减关系(Distance decay relationship)(P<0.001),且2017年距离衰减关系比2018年更显著;相似度衰减斜率随深度增加由平缓逐渐增加,在到了150~200 m水层开始逐渐减小(且不显著),与颗石藻丰度分布趋势一致。与环境因子的典型相关分析显示,今生颗石藻丰度不同程度地受到了环境因子的影响,主要影响因子为温度、盐度、采样深度及营养盐的浓度。西太平洋暖池区域作为重要的海洋碳库,通过其中心水域的生物泵控制着西太平洋乃至全球海洋中碳、氮等生命元素的全球循环。本研究填补了该海域今生颗石藻群落多样性的研究空白,为西太平洋碳循环等后续研究提供数据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