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分析表面肌电信号(sEMG)的动态变化,比较不同机体状态下,电针的即刻效应,以确定单次治疗的最佳时间。为提高针刺改善中风后上肢运动功能的疗效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中风病患者及健康受试者各30例,分别纳入实验组(中风组)、对照组(正常组)。应用表面肌电仪记录桡侧腕长伸肌腕背伸动作的sEMG,提取特征值MAX、MF、RMS。分别针刺实验组偏瘫侧、对照组对应侧手三里、外关穴,得气后给予电针刺激,波形选择断续波,频率为50Hz,通断比为1:1。在电刺激期间,每隔10分钟记录1次,动态观察sEMG的变化情况。应用spssl6.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比较不同机体状态在相同电刺激条件下,sEMG随时间变化的情况。结果:1、电针刺激前实验组腕背伸时桡侧腕长伸肌的sEMG的特征值MAX约为对照组的24.13%,MF约为对照组的125%,RMS约为对照组的34.6%,两组比较MAX、MF、RMS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2、电针治疗10min后实验组腕背伸时桡侧腕长伸肌的sEMG的特征值MAX约为对照组的31%,MF约为对照组的107.5%,RMS约为对照组的41%,两组比较MAX、RMS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3、电针治疗20min后实验组腕背伸时桡侧腕长伸肌的sEMG的特征值MAX约为对照组的35%,MF约为对照组的119.6%,RMS约为对照组的40.6%,两组比较MAX、MF、RMS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4、电针治疗30min后实验组腕背伸时桡侧腕长伸肌的sEMG的特征值MAX约为对照组的44.12%,MF约为对照组的135.30%,RMS约为对照组的50.7%,两组比较MAX、RMS、MF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5、电针治疗40min后实验组腕背伸时桡侧腕长伸肌的sEMG的特征值MAX约为对照组的53.57%,MF约为对照组的136.78%,RMS约为对照组的90.33%,两组比较MAX、MF、RMS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6、电针治疗50min后实验组腕背伸时桡侧腕长伸肌的sEMG的特征值MAX约为对照组的48.48%,MF约为对照组的134.26%,RMS约为对照组的71.9%,两组比较MAX、MF、RMS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7、动态观察腕背伸时桡侧侧腕长伸肌的sEMG的特征值MAX,对照组电针刺激20min后达到高峰为刺激前的145.07%,刺激到50min时为疗前的113.24%;对照组电针刺激到40min时达到峰值为刺激前的231.99%但仍低于对照组疗前,刺激到50min时为疗前的202.08%。结论:1、电针刺激不同时间受试者腕背伸时桡侧腕长伸肌的sEMG的表现不同,即存在即刻效应。2、不同机体对电针刺激腕背伸时桡侧腕长伸肌的sEMG的表现不同。3、电针刺激50min后达到针刺效应的半衰期。4、不同针刺时间对中风后腕背伸功能的改善程度以针刺40min时疗效最好,即针刺40min时为最佳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