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根据本课题组经典的“一锅煮”膦化/钯化法,合成了三种新型的非对称PCN钳形钯(II)化合物,对其结构进行了确认和表征,并考察了其在芳基碘代物与唑类化合物的C-H键活化/芳基化反应中的应用。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一、非对称PCN钳形钯化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分别以邻硝基溴苯,间羟基苯甲酸为起始原料,经过五步反应,首先合成了中间化合物1,然后将化合物1在冰醋酸中回流,得到关环产物2,随后在强碱作用下脱保护,生成了3-(N-丁基苯并咪唑-2-基)苯酚3。化合物3在三乙胺的参与下,与二苯基氯化膦,二异丙基氯化膦或二环己基氯化膦于甲苯中回流,所得PCN钳形配体不经分离,直接再与氯化钯作用,最后得到非对称钳形钯化合物4a-c。通过1HNMR,13C NMR,31P NMR,DEPT,HQSC等手段对所有新化合物结构进行了表征,此外对金属化合物4a-c进行了元素分析的表征,并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进一步确证了其分子结构。 二、非对称 PCN钳形钯化合物在唑类化合物 C-H键活化/芳基化反应中的应用 本课题考察了非对称PCN钳形钯化合物4a-c在芳基碘代物对唑类化合物的C-H键活化/芳基化反应中的催化性能。经过对反应时间、催化剂、反应温度、碱等反应条件进行了筛选之后,得到优化的反应条件:在氩气保护下,以0.25 mol%的钳形钯化合物4a与1.25 mol%的CuI为共催化剂,N,N-二甲基甲酰胺为溶剂,碳酸铯为碱,120℃下反应18 h。苯并噻唑、苯并噁唑和噻唑能与多种芳基碘代物发生反应,得到相应的2-芳基取代的产物,产率最高可达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