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苯酞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疗效与血清MMP-9水平的临床研究

来源 :中国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wj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丁苯酞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早期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Iloproteinase-9,MMP-9)水平的影响,探索丁苯酞注射液在急性脑梗死治疗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药理机制。  方法:同期随机选取发病24小时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及健康体检者20例。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方法检测患者及健康体检者血清MMP-9水平。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脑梗死组(CI组),按区组随机法分成常规治疗组(CT组)及丁苯酞组(B组)各30例,两组均予以调脂、抗血小板聚集及对症支持治疗。其中,CT组给与0.9%生理盐水0.9g每日2次;B组予以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25mg每日2次。分别于发病48小时及治疗第7天再次检测患者血清MMP-9水平。两组患者均在治疗前和治疗第7天使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估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同期随机选择怀化市第一人民医院健康体检者2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C组)。观察CI组及C组血清MMP-9水平;CT组及B组治疗前后MMP-9水平变化;CT组及B组治疗第7天MMP-9水平的差异;CT组及B组治疗前及治疗第7天NIHSS评分分值变化情况。实验结果使用SPSS19.0软件包完成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组间比较使用成组设计的t检验,治疗前后比较使用配对的t检验。  结果:1.治疗前血清MMP-9水平CI组高于C组,CI组(602.21±97.6ng/ml),C组(163.07±52.7ng/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CT组及B组治疗前、发病48小时及治疗第7天血清MMP-9水平分别为:CT组(595.28±92.63ng/ml、625.83±89.26ng/ml、283.62±29.9ng/ml),B组(610.48±104.21ng/ml、624.35±91.87ng/ml、266.23±22.16ng/ml)。两组患者发病48小时时的血清MMP-9水平大多数比治疗前增高(P>0.05),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第7天血清MMP-9水平较治疗前及发病后48小时下降(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B组MMP-9水平下降程度明显高于CT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B组及CT组NIHSS评分分值治疗第7天均较治疗前减少,但B组分值减少程度大于CT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NIHSS评分:B组(8.55±4.75分)、CT组(8.3±4.82分),两组间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第7天NIHSS评分:B组(5.45±3.73分)、CT组(6.35±4.12分)。  结论:丁苯酞注射液改善急性脑梗死早期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血清中MMP-9水平有关。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Borrmann3型远端胃癌淋巴结转移的规律、影响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病理因素及其对病人预后的影响,为术后患者的合理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   收集我院外科20
目的   研究异氰酸酯作业工人的职业性哮喘发病情况及其气道炎症情况。   方法   随机选取429名异氰酸酯作业工人,对其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工作班前、班后呼气
目的:   观察利多卡因胶浆在全麻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抑制气管拔管反应的临床研究。   方法:   将60例全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L组为利多卡因胶浆组,C组为空白对照组,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