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城市人口、功能和规模不断扩大,城市运行系统日益复杂,安全风险不断增大。上海市作为中国经济发展龙头,吸引了大量企业投资设厂,其中包含不少自建企业园区的园区型企业。此类企业的安全风险大,而其抗灾能力更显不足。更重要的是,由于安全问题具有外部性,是典型的公共物品,企业无法准确地评估其经济效益,因此在企业履行安全主体责任的前提下,政府的有效参与显得尤为重要。企业、政府、社会的协同治理逐渐成为国内外应急管理的新理念、新模式,但是已有的研究大多数是在规范和理念的层面讨论该议题,相关实证研究局限于灾害事件发生的概率性,数据的可得性有限,难以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综合考量数据可得性和代表性,本文选择园区型企业的宿舍楼火灾作为研究场景。本文采用应急供应链的理论视角,以救援、急救人员作为应急资源的代表,采用系统动力学仿真的研究方法,通过文献研究、调研访谈收集素材并构建模型,系统地抽象出园区型企业宿舍楼发生火灾后,企业、政府消防部门、医疗急救部门等多主体的协同应急响应机制。通过对模型中重要参数的调整,观察承载体抗灾能力的变化情况,并分析相关应急资源的供需情况。本文研究发现,整体来说,企业在面对被困30人以下的火灾时能够依靠自有的专职消防力量完成救援工作,第一时间的现场响应能力是其优势,但其难以独立应对规模稍大的火灾,需要启动协同应急响应机制。从时间维度分析,企业生产存在淡旺季、全天各时段宿舍楼内的人数存在一定的规律,因此火灾的风险程度会随时间变化。而且火灾本身因火源特点的不同危险程度不同,面临规模较大的火灾时,企业、政府消防、医疗急救等主要部门应建立协同机制,通过技术手段消除信息延迟,才能有效增加应急供应链的响应速率和能力,进而帮助提升受灾区域的抗灾能力,传统的协同机制反而会因为信息汇报线的增加而延迟应急资源的交付时间,延误最佳救援时机;且对应急需求预测的准确性也会降低,过高的预测会造成应急资源过于集中,增加周边其他区域抗灾能力的降低,而过低的预测会造成现场应急资源不足,降低救援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