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互文性概念是在1966年由法国符号学家克里斯蒂娃在《词、对话、小说》一文中首次提出,并在此基础上经过众多理论家的多元开掘不断发展形成了互文性理论,旨在强调文本之间是相互指涉和渗透的,也就是说一个文本产生的基础是对前文本和其他文本的借鉴和转化,文本的含义并不是孤立的,它孕育于各种文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整个社会的文化体系。而翻译活动本身就是与文本打交道,因此两者在研究对象上就具有契合性;上世纪90年代互文性理论被英国翻译学家Hatim和Mason引入到翻译学的研究当中,在翻译学与互文研究的探索中发现两者存在丰富的联系,改变了以往对原文、作者、读者和译者关系的认识,为翻译研究开拓了新的视角。因此作为一种动态开放的思维方法与研究策略,从互文性角度对翻译现象进行分析对于翻译研究的启发是不言而喻的。目前互文性理论被应用到翻译研究的以下分支:文学翻译,实用文体翻译,机器翻译。尤其是在文学翻译的研究中,从互文视角对翻译主体译者、原文与译本的关系和翻译本身重新定位和审视的研究颇多。译学界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全面整体审视翻译过程中的每个环节,进而赏析翻译作品,同时借助互文性理论分析和构建新的翻译理论体系进而指导翻译实践,具有重要意义。所以作为一种新的研究视角,互文性理论在翻译领域的应用值得继续拓展。作为我国外语界的老前辈,王佐良先生不仅是英国文学研究的集大成者,而且在构建翻译理论和进行翻译实践方面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其创建性的译学思想和丰富的翻译实践奠定了他在中国译坛的地位,他的译作以数量可观的诗歌和散文为主,也有小说和戏剧,许多译作现在仍被视为典范。他的翻译思想颇具前瞻性,自成体系:他从文体学角度和文化异同阐析翻译现象,扩展了中国翻译研究的视角;他对原作和翻译策略的选择以及对译者和读者的关注使他的译品独具风格;另外在诗歌翻译实践方面也有独到见解,倡导诗人译诗,以诗译诗,译者选材,诗歌翻译与诗歌创作的相互作用等。他为中国的翻译理论与实践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因此王佐良的译学思想值得我们进一步地挖掘与探讨。因此本文尝试以互文性理论为视角,论述和分析王佐良的翻译思想,重新梳理并进一步拓展互文性理论,力图找到王佐良译学思想中与互文性理论相互契合的关注对象。通过对互文性理论的拓展和应用,本文在对王佐良译学思想的研究视角上将是一个重要尝试和补充,将丰富对王佐良翻译思想的研究方法,它能挖掘王佐良译学思想的深层价值,并期待能够对王佐良的译学思想和翻译实践有一个全新的认识进而促进对其他翻译思想的认识以及新的翻译思想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