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是苹果的生产大国,其产值占我国水果产值的40%以上。在我国,苹果的采摘期主要集中在9、10月份,随后即入库冷藏,贮藏时间最长的富士、国光品种可贮藏到次年的5-6月份。在这期间,苹果是一个有生命的机体,还在继续后熟和衰老,其表面黏附的微生物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甚至会通过柄凹、萼凹等部位进入苹果的果心,进而使苹果腐烂、霉变,影响苹果的产量,严重时烂果率可达到50%。更为严重的是苹果表面黏附的棒曲霉(Aspergillus Clavalus)等真菌能够产生棒曲霉毒素,这种毒素对动物胚胎具有致畸、致突变作用,而这种毒素在苹果的主要加工产品--苹果浓缩汁(AJC)中稳定存在,危害到了人类的身体健康,也极大的限制了我国浓缩苹果汁的出口贸易。微生物农药作为无公害农副产品生产的必要生产资料之一,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方面有巨大的市场需求。目前,我国利用微生物在黄瓜、辣椒、水稻、小麦、玉米等农作物病害上已显出较好的防治效果,生物保鲜技术具有的无毒、无害、无污染和不影响风味等特点,是现代保鲜技术的发展方向,已受到产、学、研、各界的广泛关注。本试验以陕西省的红富士苹果为研究对象,统计了在采摘期苹果的表皮、柄凹、萼凹、果心四个部位微生物的分布规律。并分别用NA、K’B、PG培养基筛选其在采摘期、贮藏后3、6、10个月苹果四个部位的细菌、荧光菌、真菌的变化趋势。并用平板对峙法、管碟法从细菌、荧光菌中筛选出对棒曲霉的生长有拮抗作用的菌株。旨在为日后粮食农作物或水果的田间生物防治以及苹果商品化过程中的防腐保鲜提供理论依据。并分别用查氏改良培养基、苹果汁及其稀释液筛选棒曲霉产孢子的最佳培养基。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陕西省的红富士苹果进行采样,经分离其表皮、柄凹、萼凹、果心四个部位的细菌、荧光菌、真菌。结果表明:①在苹果的四个部位中,萼凹的微生物种类和数量最多,其次是柄凹和表皮,果心数量最少;②四个部位的真菌数量均小于其细菌数量;③苹果表面存在的真菌主要有青霉、酵母、曲霉、以及少量的毛霉、木霉,其中以青霉为优势菌,除酵母外均会引起苹果的腐烂霉变;④苹果表面的微生物数量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而果心部位变化趋势不大。2.运用平板对峙法从苹果表面的细菌、荧光菌中初筛出四株对棒曲霉的生长有拮抗作用的菌株:B1、B10、B22、B41,经过革兰氏染色、芽孢染色试验初步鉴定四株拮抗细菌为芽孢杆菌。。3.运用管碟法复筛,结果表明菌株B22对棒曲霉生长的拮抗性能最强,培养3d后的抑菌圈达到15±3.3mm。并将B22培养液与棒曲霉孢子悬浮液一起接种于苹果伤口,培养8d后结果显示对照组伤口的腐烂直径为25±7.8mm,试验组伤口的腐烂直径为14±5.1mm,能明显抑制苹果的腐烂程度。并用四株拮抗细菌检测其对农粮作物中常见的一些致病真菌的拮抗性。4.苹果表面存在有一些产气体或挥发性物质的细菌,利用这些细菌产生的气体或挥发性物质对棒曲霉的生长进行拮抗,筛选出两株拮抗菌:G5、G10,抑制率分别为71.7%和32.6%。5.棒曲霉的最佳产孢子培养基为未经稀释的苹果汁原液,接种培养8d后浓度达到7.5×10~6cfu/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