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桩基由于具有抗震性能好、沉降量小、承载力高、以及能适应各种复杂地质条件等优点而被作为一种重要的深基础形式广泛应用于海洋平台、桥梁工程、铁路公路工程、大型厂房、高层建筑等众多工程领域。在动荷载作用下桩基础的承载力取决于桩的工作性能,而桩的工作性能是桩与桩周土之间动力相互作用的结果;同时,桩—土动力相互作用伴随有能量在土体中的传播和耗散,进而引起相邻桩的振动。所以,研究桩—土动力相互作用问题是研究单桩和群桩振动特性以及桩—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关键和基础。饱和土中孔隙水的流动特性以及桩基与土体的不同渗透率,饱和土—桩相互作用与单相土—桩相互作用的力学行为,尤其是动力学行为在性态上存在很大差异。将固、液、气三相介质组成的土体视为单相介质与实际的工程地质性能不符,将利用单相土中桩基振动特性的理论和方法研究饱和土中桩基振动特性以及饱和土—桩—上部结构耦合动力响应势必造成一定的差异。本文将土体视为饱和两相多孔介质,运用多孔介质理论描述饱和土体的宏观力学性能,将Novak平面应变模型推广到饱和土介质,借助于势函数得到了饱和土层的纵横向动力阻抗,在Novak薄层法的基础上对饱和土中单桩的纵横向振动进行了研究;将单桩动力阻抗和动力响应的研究推广到群桩,基于群桩动力相互作用因子的定义,分别对饱和土中桩—桩竖直和水平动力相互作用因子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主要桩土力学参数的影响;运用基于动力相互作用因子的叠加原理对考饱和土中群桩的竖向和水平动力响应进行了分析,并以3×3桩为例对群桩动力阻抗的主要影响参数进行了分析,发展了一种分析饱和土中桩—桩动力相互作用和群桩动力阻抗的新理论。同时,将上部结构视为梁单元模型,考虑饱和土—桩—上部结构的耦合作用,研究了简谐SH地震波作用下的饱和土—桩—上部结构的动力相互作用问题,对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