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更加深入的刻画研究区沉积特征及沉积微相平面展布,分析储层特征为研究重点,明确长4+5油层组储层特征及成藏主控因素,寻找相对高渗高产储层发育区域。本文研究经过了精细小层划分与地层对比、沉积微相及砂体展布特征研究、储层特征及评价研究、油藏特征与主控因素分析、产建目标优选等步骤。通过微幅度构造发育和已探明开发区块及试油情况对比,明确了长4+5各小层油藏分布不受构造高点控制,明显受控于有利沉积相带,具有岩性油气藏特征。通过对岩心观察与描述,结合岩性、古生物、沉积构造特征分析,本区长4+5油层组主要为三角洲前缘沉积亚相,三角洲平原亚相特征不明显,骨架砂体为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小层河道砂体宽度一般小于3Km,部分地区小于1.5Km,长4+522东南部河道沉积厚度大,水下分流河道连片发育,厚度集中在5.415.9m之间。储层岩石类型主要为细粒岩屑长石砂岩,其次为长石砂岩及长石岩屑砂岩。成岩相类型包括较强压实水云母/高岭石胶结成岩相、碳酸盐胶结成岩相、绿泥石膜—残余粒间孔成岩相和高岭石胶结—长石溶蚀成岩相等4种类型,长4+5油层组储层隙度最大值为20.09%,最小值为0.72%,平均值为10.79%。孔隙度主要分布范围7%-13%之间,占样品数66.32%;峰值为11%-13%,占样品数30.17%。渗透率最大值为6.69×10-3μm2,最小值为0.03×10-3μm2,平均值为0.51×10-3μm2。将姬塬油田长4+5油层组储层划分为5种类型,并对各区域进行储层综合资源潜力评价,优选了3个Ⅰ类有利区、2个Ⅱ类有利区和13个Ⅲ类有利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