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美学、戏剧传统在威廉·斯泰伦的《躺在黑暗里》一书中的体现

来源 :内蒙古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qewwq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51 年,年仅26 岁的威廉·斯泰伦发表了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躺在黑暗里》,该书的出版立刻引起评论界的广泛关注。美国著名文艺评论家麦·考利随即将他定位为美国南方作家,是大文豪威廉·福克纳创作风格的卓越继承者。由于麦·考利在美国文坛享有的崇高威望,他的评论亦即为评论界广泛采纳。然而,斯泰伦本人并不这样认为。在这一背景下,笔者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论文指出,斯泰伦的哲学和艺术观点并非人们所想象的那样,纯粹是美国南方价值观的产物,而是受到了东西方各种哲学思潮、艺术流派的影响。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他的多重哲学认知、古希腊美学创作理念和富于革新的叙事风格。这些特点都集中体现在他那题为《躺在黑暗里》的第一部小说之中。本篇论文从哲学观念、美学创作理念及富于革新性的叙事风格三个方面详细论述了斯泰伦第一部作品的独到之处。斯泰伦独特的宇宙观、心理观、死亡观和生命价值观根植于他的多重哲学认知。其中包括中国传统的道教宇宙观、笛卡儿的人性双重论、萨特的存在主义以及尼采的“超人”学说。就斯泰伦的审美理念而言,尼采的美学理论对他的影响巨大而深远。尼采崇尚古希腊悲剧精神,受这一美学理念的影响,斯泰伦将他的《躺在黑暗里》塑造为一部完全意义上的希腊悲剧,并继承了希腊文化中所崇尚的探索精神,赋予了奥德修斯旅程模式以新的意义。从斯泰伦的创作风格来看,他将古代西方和莎士比亚戏剧的传统表现手法与现代主义的多重视角及意识流技巧相结合,拓宽了小说的叙事空间,既打破了现实主义僵硬的逼真模仿,又避免了现代主义创作技巧的晦涩难懂,从而形成了其独特的叙事风格。综上所述,斯泰伦绝不是一位传统意义上的南方作家。他的多元化特点使他在哲学、美学以及叙事学方面对美国当代文学所做出了杰出贡献。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