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人口规模、结构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

来源 :贵州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qt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已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社会问题。研究表明,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中大量温室气体的排放,其中二氧化碳(CO2)是最主要的温室气体之一。至此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形成原因等问题引发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潮。随着学者研究的不断深入,其中人文因素对碳排放的影响逐渐被重视起来,人口因素对碳排放的影响逐渐成为热门话题。本文从人口规模、结构视角入手探讨碳排放问题。通过对1995-2012年贵州省人口规模、人口结构与碳排放基本情况的描述,分析碳排放量的变化趋势;运用扩展的STIRPAT模型,结合贵州省1995-2012年相关数据,进行岭回归分析,探讨人口规模、结构对贵州省碳排放的影响程度。研究表明:1995-2012年贵州省碳排放的解释因素按其影响程度大小(按各自变量标准回归系数的绝对值衡量)依次是:老年人口比重(0.4308)、居民消费水平(0.357)、人口城镇化率(0.2136)、碳排放强度(0.0598)、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比重(0.0215)、人口规模(0.0191)。1995-2012年间人口结构因素是影响贵州省碳排放的重要因素,人口规模对碳排放的解释力有限,人口规模不足以解释贵州省人口因素对碳排放的影响。人口结构因素对碳排放的贡献度较高,其中老年人口比重的影响程度最高,贵州省人口老龄化现象比较严重,经济增长方式仍处于粗放型,老年人口更倾向于传统的能源消费模式;居民消费水平对碳排放影响的解释力,仅次于人口老年人口比重,影响作用主要体现在:随着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消费需求从衣食为主逐渐向注重“住、行、乐”消费发展,由此导致其能源消费与碳排放量的增加。同时人口城镇化率对于贵州省碳排放的影响也较高,主要表现在:贵州省城市化进程中居民生产生活消费方式及消费模式的改变、城镇基础设施等所需水泥等建筑材料的增加、城镇规模增加引发土地占用及碳汇减少三个方面。人口规模、人口产业结构与技术因素对碳排放的影响较小。
其他文献
2015年1月6日,索尼(中国)有限公司作为第十届中国摄影艺术节的合作方,携索尼2014世界摄影大赛的百余幅优胜作品亮相宁波美术馆2号展馆,启动了为期3天的“2014索尼世界摄影奖优胜作品展”。作为1月6日摄影艺术节的重头环节,索尼“2015青年摄影师发展计划”启动仪式也于当日下午举行。  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王文澜、《中国摄影》杂志主编陈仲元以及来自各地摄影家协会的负责人应邀出席此次活动。索尼(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而在传统英语教学中,教师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于是多采用讲授方式向学生灌输知识,从而导致教学效率不高。在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英语教学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激发学生兴趣来引导学生进入学习过程。因此,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是上好英语课的关键。文章结合初中英语以生为本的的教学实践,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些策略进行简单探讨。  一、转变观念,改善师生关系,调
我国紫色土分布较为广泛,是南方重要的农业土壤资源以及柑桔、蚕桑的主要生产基地。由于紫色土母岩松疏,易于崩解,磷、钾含量丰富,肥力较高,已被广泛的开发利用,但是紫色土土
伴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劳动生产率获得空前提高,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断缩短,物质财富急剧膨胀,以“有钱”和“悠闲”相结合为特点的新型经济形态——休闲经济顺应人性发展的要求和
聚落是人类的居住点,包含人类生产生活等要素,深刻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受地区自然、社会经济等条件的制约,在聚落形态上表现为不同的形态特征。自然环境直接影响空间分布,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