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文立足于临床应用,通过对古代文献及现代相关理论的回顾,总结从脾胃论治耳鸣耳聋的辨证规律及临床应用。
方法:通过分析100例耳鸣耳聋患者,根据证候,分为脾胃失调型、肾精亏损型及其他证型三类,其中脾胃失调型又可分为中气不足型、气血亏虚型、脾虚湿困型及痰火上犯型四型,其中脾胃失调所致者42例,肾精亏损型38例,其他20例,对其构成比例进行对照,通过t检验对脾胃失调型及肾精亏损型发病年龄及听力损失程度进行统计,对此两型进行疗效比较。
结果:构成比例上,脾胃失调型占42%,肾精亏损型38%,其他20%;脾胃失调型发病年龄在45岁左右,而肾精亏损型发病年龄在65岁左右,p<0.01;脾胃失调型听力损失约37dB,肾精亏损型约53dB,p<0.01;治疗上,脾胃失调型有效率达83%以上,肾精亏损型达71%以上。
结论:因脾胃失调所致耳鸣耳聋在临床上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且发病年龄较肾精亏损型早,听力损失程度较肾精亏损型小,临床治疗有效率远大于肾精亏损型。故在临床上,应在其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注重后天之本,将先天需后天滋养的理论发扬光大,从而在临床上推广其适用性,达到理论指导临床的目的,并指导临床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