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三教合一”作为主流思潮的明朝思想界,王阳明援佛入儒具有“个体思想史”与“宏观思想史”双重含义。在“个体思想史”层面,援佛入儒是王阳明进行个体思想探索的思考方式,亦是促进王阳明走出朱子理学的困境及形成心学思想体系的重要借鉴。王阳明的思想历程以龙场悟道为节点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主要是“五溺三变”的思想探索期,从最初的“读书学圣贤”、“始慕圣学”,至溺于辞章、兵法、佛道,再至与湛若水“一见定交”、“共倡圣学”,其中对佛教思想的认识深化在王阳明重归儒学的思想转变中具有助援的作用;后期主要是因龙场悟道而引起的思想转型期,龙场悟道不但是王阳明的第二次隐逸实践,而且还是其对儒佛关系深入认知期。这一时期,王阳明将佛教身体力行的义理融入儒家原始理论教义中,使得其思想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同时又将佛教的“无我之境”融入到儒家“孔颜之乐”的内圣境界中,促使王阳明思想从对外求道转向对内超越。在“宏观思想史”层面,援佛入儒在王阳明创造的心学体系中发挥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对“承前”而言,王阳明坚持儒家本位,对先儒心性论、知行观进行选择性继承,同时对佛教本体论与修行论进行不同程度的融摄,从而彻底解决了朱子理学吾心与天理、人心与道心两分的弊病,使得心学具备了先前儒家所不具有的心本体、彻底性、绝对性。对“启后”而言,王阳明援佛入儒对后世儒学与佛教均产生重大影响,一方面推动了包括王门在内的儒学的佛学化,另一方面促进了佛教的儒学化,进一步巩固了儒家本位、佛教非本位的后世思想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