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460高强钢十字型梁柱焊接节点的抗震性能研究

来源 :长安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nalbuphi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改善节点区应力分布和塑性铰外移两个角度,通过节点试件的拟静力加载试验和有限元模拟,研究不同局部节点构造(不同的焊接孔形式和局部加宽梁翼缘)的十字型高强钢梁柱焊接节点的抗震性能。在此基础上,又设计了八个改进型节点试件,探究高强钢改进型节点的抗震性能。具体工作如下:文章首先对节点试件所用的Q460D钢材和ER55-G型焊材进行材性试验,得到弹性模量、屈服强度等力学性能指标,通过处理试验结果得到材料塑性的关键数据点,为后文的有限元分析做好准备。其次,文章设计了四个十字型Q460高强钢梁柱焊接节点试件,其中三个节点试件采用不同的焊接孔形式,一个节点试件采用侧板局部加强梁翼缘的构造形式。对这四个高强钢梁柱节点试件进行拟静力试验加载,分析节点塑性变形,滞回性能、能量耗散系数和剪切变形等。研究结果表明:节点抗震性能基本不受焊接孔形状的影响,局部扩翼缘能够提高节点初始刚度和屈服位移和荷载,但试验中由于节点区断裂导致节点承载力和延性并没能够有效的增大。改进型焊接孔和FEMA型焊接孔提高了节点的延性,但FEMA型焊接孔会使得节点承载力偏低。随后,将材性数据代入到节点试验的ABAQUS有限元分析中,有限元分析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通过对节点的断裂进行预测并进行应力路径的分析等,得出结论:局部侧板加强和JGJ改进型焊孔对焊接孔处翼缘中部单元的应力没有明显的改善效果,FEMA型焊接孔可以有效地降低焊孔周边的应力集中现象。随着梁端位移的增加,焊接孔的起始段和圆弧段应力值增大明显。不同构造节点腹板应力值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受拉段焊接孔上方(当上翼缘受拉时为下方)一定范围内。最后,设计了八个改进型的高强钢节点试件,包括两个单一加强型节点、两个单一削弱型节点、四个削弱结合型节点,研究不同局部构造改进形式对高强钢节点抗震性能的影响。加强型节点增加了远离节点区翼缘长度方向应力值、靠近节点区腹板中部应力值,而对焊接孔周边应力有一定的降低,使得在增加节点承载力的同时,也防止了节点焊缝处的断裂。设计合理的削弱结合型节点能够在保证节点承载力降低幅度较小的情况下,实现了将塑性铰外移的目的,并给出了推荐的设计参数。
其他文献
HRB600钢筋是一种强度高、延性好的高强钢筋,目前已纳入《钢筋混凝土用钢第2部分:热轧带肋钢筋》(GB 1499.2-2018)中,但由于缺少对HRB600钢筋混凝土梁、板、柱等基础性试验研
随着高清电视,视频会话等一系列高带宽需求的服务出现,传统的DSL(Digital Subscriber Line)接入技术已很难满足用户对带宽的需求。光纤虽有很高的传输速率,但若想全面实现光
涡旋光束(Optical Vortices, OV)是一种拥有轨道角动量(orbit angular momentum,OAM)的光束,对应于不同的方位角指数,其拥有无限多个本征态,而且各个本征态之间相互正交。故
随着互联网应用的普及,传统IP网络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网络的需求,这种传统的机制严重制约着网络的进一步发展。而传统网络打补丁的方式已经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只能通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有关社会网络的研究逐渐成为热点。社会网络中节点众多、拓扑结构复杂,具有一定的分析难度。近年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发现了一种独特的网络
随着轨道交通行业的飞速发展,轨道列车的运行时速、客运量和货物载重量也在逐步提升,我国自主研发设计的复兴号动车组CR400AF于2017年6月2日第一次在京沪高铁发车,其运行时速高达350Km/h,是迄今为止全球范围内最高的商业运行速度。虽然高速铁路的研发技术在飞速发展,但是安全问题始终是不可避免,车速越快,所承担的安全风险也越大。车轴作为高速列车转向架中的关键零件,在工作中持续承担着巨大压力,不可
本文从比较文学视域选题,从文学类型学比较切入,选取“中国现代讽刺幽默小说”和西方同类小说展开比较研究,力图兼顾“影响研究”、“平行研究”和“译介和影响研究”。在中
目的:研究天津市南部部分地区学龄前儿童生长发育情况、矮小症患病率、超重及肥胖患病率,并探讨学龄前儿童超重及肥胖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定群研究的方式,选取天津市南部部分地区(津南区、静海区、滨海新区)共27所幼儿园3到7岁学龄前儿童8177人。普查其身高、体重、腰围、臀围,并请儿童家长完成问卷调查。调查项目完成后,从专用软件中导出所有数据,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所有的计量资料(身高、
网络式多入多出(Network Multi-Input Multi-Output,Network MIMO)技术作为第四代移动通信的关键技术之一,可以通过多基站的协作来有效抑制小区间干扰(Inter-cell Interferen
图像翻译是机器学习图像处理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图像翻译就是把两个具有不同特征的图片域进行相应的转换,包括不同于域间的风格转换、物体变换、季节转换、图像增强等。按照传统方法,这些任务都是根据不同风格模式的图像间的内在差异分开进行处理的。在过去的几年里,通用的端到端的深度学习框架,最显著的是利用全卷积网络(FCNs)和条件生成对抗网络[2](CGANs)推动了图像翻译的发展,使得多种图像翻译问题可以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