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禁忌是各国普遍存在的一种民俗现象。在社会交往中,“人们往往相信语言具有某种魔力,语言符号与其所代表的真实内容之间存在某种同一的效应关系。”(任聘,中国民间禁忌,1991)所以,人们出于某种原因不敢或不愿说出某些词语。这些词语有些被认为是危险、神圣、神奇的,有些被认为是低俗、卑贱或者是不堪入耳的,它们在多数场合下被禁忌或者回避使用,这一现象即为语言禁忌。而这些被禁忌的语言被称为禁忌语。本文主要从对比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及文化学的角度考察中日禁忌语的类型、表现形式、避忌方法以及使用情况等,从而分析中日两国在语言禁忌方面蕴含的社会、文化差异。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阐明本文的研究目的、迄今为止的研究成果及本文所借鉴的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主要阐述禁忌、语言禁忌的概念,并简要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及语言禁忌所具有的特征。第三、四章根据禁忌的内容分别对中国、日本的禁忌语进行分类,并整理归纳禁忌语的避忌方法。第五章通过对中、日两国禁忌语产生的原因、涉及的对象、使用情况及避忌方法等的对比,分析中、日两国的语言禁忌所蕴含的社会、文化差异。最后的部分为结论。通过分析可知,不同民族以及不同时代的语言禁忌现象虽然各有差异,但就其产生的原因而言,却极为相似。中日两国同属汉字文化圈,都历经封建社会制度的洗礼及儒教传统伦理道德和佛教思想的熏陶,但由于文化背景及社会构成的差异也使语言禁忌显示出其不同点。中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又是汉字文化的发祥地,其禁忌语的构成及表现形式,无论从数量上还是方法上都比日语禁忌语丰富的多,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思想的解放,语言禁忌现象呈现逐渐消失的趋势。日语禁忌语的使用场合相对局限,日本注重大和文化,使得语言禁忌现象不但没有消失,反而有加强的趋势,逐渐形成具有日本特色的待遇表现,成为日语语言交际中一项不可缺少的行为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