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灿然作为在大陆出生成长并接受教育却生活在香港的香港诗人,其诗歌创作语言以普通话为主,少了香港或者岭南等地域的方言俚语,因此缺了些香港的“乡土气息”,严格来说算不得一个“土”香港诗人。但细读诗人的诗歌,历数其二十多年的写作历程,我们看到香港的城市文化符号(能指)已经渗入其诗歌创作中,如茶餐厅、维多利亚公园、九龙半岛、山顶、北角码头等,乃至香港的生活方式、精神思想等也在其诗歌中有体现。诗人本着对常世、常情的热爱,留意小事,不避俗语,从日常叙事中发掘义理、经营智趣,曲中有直,密处能疏。本论文认为他是受香港城市(都市)文化影响以及融入香港文化的南来诗人,而非土生土长的香港诗人,因此本文从香港城市文化的角度,探讨香港城市文化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进而挖掘其诗歌创作中的主题如家园、生与死、爱等,浅析诗歌中的审美特质。论文的结构是分为前言、正文、结语三部分:前言,论述文化因素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引出黄灿然诗歌创作中的香港书写。首先对文化的定义进行阐读,然后对黄灿然的诗歌创作进行梳理,最后引出黄灿然诗歌创作中的香港文化表达。第一章,论述香港文化符号在黄灿然诗歌写作中的显现。从文本分析的角度切入,分三节,第一节描述香港风物在其诗歌中的状态,第二节为香港城市生活方式在其诗歌中的显现,第三节为香港这一多元文化集合地影响下的意识思想在其诗歌创作中的影响。第二章,从主题角度切入对诗人的诗歌作进一步的解读,挖掘其在香港城市文化背景下的诗歌创作所指或者主题,譬如家园、生存、爱等。第一节论证其诗歌写作中的家园意识,家、港湾、亲情、家庭琐事等常常成为诗人的写作与颂扬对象,可见家园意识在其诗歌创作中的影响:第二节论述对生存的观照,在其诗歌创作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菲佣的生活状态、上班族的工作与心理状况、街角小店的五色描写、退休失业者的迷茫无奈等,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内心的灼热以及其对边缘人群生存状态的关注;第三节简论诗人对存在的思考,这些思考包含诗人存在的意义、人的意义、对“我”的追问等,正如诗人在《游泳池畔的冥想》中说道:“我把我的生命裂开成好几块,永远含着破碎的意义,一块生存,一块现实,一块家庭,一块诗歌”。第三章,从审美的角度对黄灿然的诗歌创作进行分析,挖掘其诗歌的审美特质。第一节从其诗歌语言的方面论述其口语化的特质;第二节从意象的方面论述诗人诗歌创作中的意象运用。第四章,写文化冲突与糅合下的当代“南来诗人”,论述香港的文化冲突以及比较黄灿然与其他“南来诗人”创作的异同。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内地环境的放松,一部分诗人作家通过或继承、或侨眷等方式移居香港,他们的创作风貌也各不相同,本章将选取部分南来诗人如王一桃、傅天虹、舒非等进行简单评述,并与黄灿然的创作进行对比。结语部分试论黄灿然作为“南来诗人”中的青年诗人对香港当代诗歌史书写的意义。从香港文学史的角度切入,结合香港现当代文学现状,简述香港当代诗歌史书写现状;同时试总结黄灿然在香港当代诗歌史上的重要性。本论文在综合详实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写作,通过文本分析论证,结合文化批评研究方法,也即是内部与外部研究的结合,借鉴人类学、历史学、社会学、语言学等相关知识对黄灿然的诗歌创作进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