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滇地块云南地区不同发育阶段边界断裂破裂特征研究

来源 :国际地震动态 | 被引量 : 11次 | 上传用户:muzhe88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藏高原是我国现代构造活动和地震活动最强烈的地区,自有地震记录以来,在高原内记录到多达18次8级以上巨大地震和100余次7-7.9级地震,它们均发生在喜马拉雅板块边界构造带和板内地块区及其次级地块的边界活动构造带上。已有历史地震资料统计显示,青藏高原内活动地块边界构造带上大地震具有明显的空间丛集特征,有仪器记录以来的每次地震活动丛集期都形成以8级地震为核心的7级以上地震活动系列。这可能暗含着活动地块边界带上不同断裂上大地震发生具有时空迁移规律,显示出块体边界上大地震的响应特征。最近50年,青藏地块区巴颜喀喇块体边界断裂活动十分强烈,发生在该块体边界断裂的强地震(Mw>6.5)超过10次,尤其是近年来发生在该块体边界断裂上的2008年汶川Mw7.9(Ms 8.0)地震、2010年玉树Mw6.9(Ms7.1)地震以及2013年芦山Mw6.6(Ms7.0)地震都反映了巴颜喀喇条状地块向东南方向滑动的最新活动。然而,同处青藏高原东南缘与巴颜喀喇块体相毗邻且具相同地球动力学背景的川滇地块东边界及西南边界断裂上在2014年鲁甸Ms6.5地震之前的近50年里未发生过6.5级以上地震。那么,发生在大凉山断裂南端的鲁甸Ms6.5地震是否暗示了青藏高原东南缘强地震活动从巴颜喀喇地块边界断裂向川滇地块边界断裂的转移?研究川滇地块边界断裂未来强震或大震危险性就显得更加迫切。研究断裂地震危险性的关键是要认识断裂历史破裂特征及其活动规律。从地震活动历史角度了解断裂活动特征是一条十分有效的途径。然而认识断裂活动习性的基础资料主要依靠地震仪器记录和历史资料记载存在记录短暂性问题,可能导致认识的局限性。古地震研究能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仪器和历史地震记录的短暂性和局限性,使我们能够在几个地震重复周期的时段上认识断裂的长期活动习性和估计未来大地震发生的危险性。本文结合高分辨遥感影像解译、野外地质地貌踏勘分析、探槽选址、精细化古地震研究等来对川滇地块东边界断裂上的包谷垴-小河断裂(大凉山南端新生幼年期断裂带)最新破裂特征及其活动历史、小江断裂(壮年期断裂带)强震复发规规律以及川滇地块西南边界红河断裂(老年期断裂带?)中、南段是作为边界断裂作用已经消失不再活动或是地震复发周期长而只是暂时的“平静”的对比研究,提升我们对川滇地块体边界断裂孕震环境、破裂特征及响应关系的认识,从而为川滇地块边界断裂发震机理、地震危险性分析及未来大震危险区划分提供参考。具体认识和结论如下:1)北西-南东走向的包谷垴-小河断裂①是大凉山断裂带向南扩展的新生断裂系,为2014年鲁甸Ms 6.5地震发震构造,具有明显的左旋走滑特征;②鲁甸Ms 6.5地震造成龙头山镇以南谢家营盘-光明村-王家坡一段长约8km北西走向断续展布地表破裂带,多处伴有30-35cm的左旋位错量及20-25cm倾滑分量,最大水平位错量约62+5cm;③鲁甸Ms 6.5地震造成北西向断裂及与其相交汇的北东向的昭通-鲁甸断裂带上大量地裂缝、滑坡等次生地质灾害。尽管震源机制、余震序列分布及烈度等震线分布特征,以及地表破裂带分布等地质调查都支持北西向断裂为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大量北东向构造裂缝及滑坡等地质灾害以及近场强震动位移特征以及震源破裂过程都显示此次地震可能为一次组合破裂事件;④我们在地表破裂带上的小垭口槽谷上开挖的探槽揭露出了包括此次地震在内的4次强地震记录分别是:事件E1~8950 BC,事件E2为1000 BC-900 AD,事件E3为910-1240AD,事件E4为2014 AD,年代限定较好的最近三次事件的平均复发间隔是560-1500 yr;⑤古地震研究表明,包谷垴-小河断裂为全新世活动断裂,属大凉山断裂南部幼年期活动断裂;由于该断裂带活动强度较弱,强震复发间隔相对较长,探槽剖面揭露的古地震断面容易隐形,从而增加了古地震识别难度,也就增加了地震漏记的可能性。⑥小垭口探槽研究表明,云南地区6.5级强震可造成地表破裂并可留下古地震遗迹。2)小江断裂带是一条形成与发育历史久远的断裂带,是构成我国著名的南北构造带的成分之一,是著名的“川滇菱形块体”东边界。有历史地震记录以来,小江断裂带是云南地区地震活动性最强的地震带。①我们在小江断裂中段西支干海子槽谷上开挖了两个大型探槽揭露出了多次古地震事件,结合序列的14C年代样品约束及年代校正,分别限定了全新世期间三次古震事件分别是:事件GHZ-E1为3300BC-400 AD,事件GHZ-E2为770-1120 AD,事件GHZ-E3为1460AD~至今。②在小江断裂中段西支草海子断层槽谷上开挖的长约60m的大型探槽共揭露出六次古地震事件,20个碳屑及木头样品被测年,分别限定了六次古地震事件的发生年代为:事件E1为40 000~36 300 BC,事件E2为35400~24 800 BC,事件E3为9 500 BC~500 AD,事件E4为390~720 AD,事件E5为1120~1620 AD,事件E6为1750 AD~至今。③干海子探槽与草海子探槽同在小江中段西支上,且两探槽相距仅约400m,结合历史地震记录及古地震研究的逐次限定方可以确定该段全新世晚期记录较完整的四次古地震事件分别是:500-720 AD,770-1120 AD,AD 1120-11460,AD 1833;平均复发间隔约370~440 yr,这一结论远小于前人研究得出的2000 yr左右的大震复发间隔。④小江断裂中端西支大坟地探槽中共提露出三次古地震事件,分别是事件:E1为22930~22570BC;事件E2为22750-22340 BC;事件E3为1833年嵩明8级地震。本文在小江断裂西支开挖的四个大型探槽及前人古地震研究均提露出晚第四纪以来有过多次大震活动活动遗迹,探槽揭露出的断面清晰、地层切盖清楚;崩积楔、坎前堆积等古地震识别标志明显。历史地震记录、古地震研究均表明小江断裂带晚第四纪以来活动十分强烈,是一条“壮年期”活动断裂。结合前人及本文在冬瓜营至草海子段古地震研究及大量14C测年结果分析表明,小江断裂带西支在晚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早期很有可能是一种分段破裂现象;而在全新世中、晚期以来小江断裂西支具有丛集及整个西支断裂全段破裂特征。3)红河断裂带:①通过数字影像分析、地质地貌调查,我们在红河断裂带中段变形遗迹保存较好的大丫口段开挖了一个组合探槽,通过探槽剖面及20个14C样品测年结果分析,共揭露出了三次古地震事件,从老到新,分别命名为E1,E2和E3,发生在~1190 BC,341~126 BC,1460-1784 AD。结合历史地震记录,我们认为事件E3应对应1652年M7级地震。其中年龄限定较好的两次事件E2,E3的复发间隔约1780-1990 yr。古地震研究表明,红河断裂中段在全新世期间曾有过多次强地震活动,并具有复发间隔较长的特点;其次,发生在红河断裂北段弥渡盆地边缘断裂上的1652年7级地震在红河断裂中段大丫口段产生了地表破裂,向南可能延伸到香果林一带。②通过地形、地貌分析发现,红断裂南段戛洒-腰街一带断层槽谷及水系同步位错十分明显,并且在十几公里的地段都有显示,说明红河断裂南段晚第四纪以来仍有较强烈的活动;达哈村组合探槽揭露出了明确的断层面及古地震信息,通过测年分析表明红河断裂南段在全新世期间有过多次强地震活动。③发启村组合探槽共揭露出了3次古地震事件,事件FQC-E1为4800~2000 BC,事件FQC-E2为1700~650 BC,事件FQC-E3为1320-1660BC;结合历史地震记录分析,事件FQC-E3可能发生在1539 AD;三次地震事件平均复发间隔约1770-3170 yr;该段全新世中晚期以来平均滑动速率约2.0-4.3 mm/yr;假设这三次地震震级相当,同震位移量也相当的话,三次地震的震级区间为7.2-8.0级,平均震级约为7.6级。4)川滇地块云南地区不同发育阶段边界断裂破裂特征对比分析表明:①新生“幼年期”断裂带—包谷垴-小河断裂在空间上表现为几何不连续,由于断裂带上存在许多小的障碍体未被突破,断裂以小地震及中强地震活动为主,中强地震以分段破裂为主,复发间隔为500-1500 yr,其震级上限为7级地震;②作为成熟“壮年期”断裂—小江断裂带在空间上表现为线性特征连续且较具规模,断裂带上小的凹凸障碍体已经被突破,断裂以强(大)震活动为主,断裂强震复发间隔一般小于500 yr,其震级上限可达8级;③作为“老年期”活动断裂—红河断裂带主要表现为空间展布几何连续性好,构造规模巨大,断裂活动以大震活动为主,大震复发周期约1770-3170 yr,其震级上限可达8级。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分析无芯感应电炉熔炼、有芯感应电炉的熔炼保温、冲天炉熔炼及浇注转运包等领域耐火材料的安装、烧结、日常操作条件等因素,探讨了上述领域铸造行业用耐火材料技术
会议
科技与互联网的迅猛发展让人类社会迈入了大数据时代,各个领域时时刻刻都在产生巨量的数据,为智慧城市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环境。如今世界各国都在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下推动智慧城
简述了目前国内乳品包装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及乳品包装的特点和要求。倡导乳品的“简约化”包装,让最需要喝奶的人能喝得起牛奶。
为了解天冬氨酸酶的性质和作用,从天冬氨酸酶性质、天冬氨酸酶作用机理、天冬氨酸酶固定化和天冬氨酸酶应用四个方面对天冬氨酸酶研究工作进行归纳总结。研究结果表明,天冬氨
高等教育应秉承大学教育之理念,培养学生大学之素养。毕业论文不仅是大学教育教学计划中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法学专业学生素质和能力方面的综合体现。然而随着科技发展、就业和
“属下研究”是一条贯穿斯皮瓦克三十年学术活动的红线,是她考察各种文化问题的根基.其中,“属下性”集中概括了斯皮瓦克属下研究的核心思想和内在逻辑,它包括“不具有社会流
为了区别松花粉纯品与掺伪品,采用性状、水试、显微等鉴定方法加以鉴别,以保证临床使用安全、有效。结果表明松花粉掺伪严重,仅凭肉眼进行性状鉴定,难以辨别,而用水试和显微鉴别等
研究气候变化下林地植被生态需水量的时空变化,对于保护涵养水源的林地植被系统,合理规划管理流域水资源有着重要作用。以汉江上游流域11个气象站点1971~2010年的气象资料为
<正>11月26日鲁南(日兰)高铁日照-临沂-曲阜段开通运营首发活动取得圆满成功。山东省铁路建设史上投资最大、线路最长、惠及人口最多,被业界誉为"精品、智能、绿色、人文"的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对于电力能源的需求越来越高,但是现代化工业进程的加快,各种用电设备对电能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因此如何保证电能质量的稳定和高效,已成为电力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统一电能质量控制器(UPQC)主要由并联型有源电力滤波器、串联型有源电力滤波器及直流侧电压支撑单元组成,具有动态电压恢复、无功补偿、消除电压和电流中的谐波等功能,是一种综合电能质量治理装置。然而常规UPQC在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