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1949年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各地区的发展过程和发展状况千差万别,发展并不平衡,这引起学术界的极大关注,有关农村社会变迁原因的研究也成为其中重要的课题之一。影响社会变迁的因素有很多,如自然环境、人口、经济、社会制度、社会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以及科学技术等。回顾以往的研究成果,以单一因素解释乡村社会变迁原因的研究居多数,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的复杂化,任何单一因素说都不能充分解释整个人类社会文化的变迁。因此,近年从整体的观点,用多维视角观察、认识、解释人类社会文化变迁的研究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即采用这种多维分析框架尝试研究乡村社会变迁的原因。本文的田野调查点选择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市西北部的一个偏僻小山村,原因在于乌兰察布市农村在建国60年来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人民生活有了较大的改善,但较之自治区东部和西部盟市,发展的步伐仍显缓慢而且发展亦不平衡。因而,探究其因找出影响该地区发展的因素对于促进该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本文以村民日常生活为研究视角,按时间变化的顺序,以多种力量的作用(国家力量、市场力量、乡村传统文化习俗、科学技术、文化传播等)为线索,以实地研究和文献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乡村社会村民日常生活世界,诸如婚姻、家庭、生活方式、社会交往、传统文化习俗的60年追述、解剖、透视,观察村落中居民与社区、市场、国家的互动,阐释乡村社会的变迁、发展。因此,本文的研究目的主要是通过村落个案研究来理解乡村社会变迁的逻辑,而不是寻求一种推理性的命题。据此,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为导论,主要论述选题意义,回顾相关研究成果,说明研究内容和方法,并简要介绍调查点概况。第二章从人口、婚姻、家庭三个维度描述和分析村民日常生活的变迁及其原因,指出建国以来人口婚姻家庭的变化主要是受自然地理环境因素、国家政治、社会经济发展条件的影响所致。第三章围绕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变迁,分析国家、技术和大众传媒对乡村日常生活的影响。第四章从日常交往活动的层面,依次描述和分析血缘交往、地缘交往和族际交往的变化,认为市场化和生产方式两个因素对乡村社会交往活动的变迁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第五章在前述三章实证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理论探讨,对影响乡村社会日常生活变迁的多种因素逐一进行分析,并对各章的结论给予总结。在此基础上,针对乡村社会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最后对未来发展进行反思。通过上述对山区村落日常生活的考察和分析,本文认为乡村社会的变迁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但影响社会变迁的诸因素发挥的作用程度和方向不同。外来科技、观念的渗入等因素只能在某种程度或某些方面起到暂时的作用,而要使作用持久就有赖于政府长期的政策鼓励和支持,有赖于政府引导推动变迁者自觉参与,使外生力量真正转换成为该地区自身的内省力量。因此,由政府充当计划者和推动者的角色特征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变迁的时效性和权威性,这一点对欠发达地区的农村,特别是对缺乏成熟的自生变量的内蒙古中部农村而言尤为重要。与此同时,动员乡村内部的组织性力量,发挥其共同体精神和凝聚力是推动乡村社会发展的内驱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