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
1.初步探讨中医药多途径介入多中心再次IVF-ET患者的早期妊娠结局,包括临床妊娠率、异位妊娠率、早期流产率、生化妊娠率,并比较各个中心早期妊娠结局差异;
2.初步探讨中医药多途径介入多中心再次IVF-ET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变化、证候疗效及症状改善状况。
研究方法
选取四家医院IVF-ET长方案失败后拟再次行IVF-ET长方案助孕的肾虚肝郁血瘀型患者,按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拟纳入300例,实际完结257例,分为用药组128例和对照组129例。用药组予中医药多途径介入治疗3个月+再次行IVF-ET长方案;对照组自然等待3月后+再次行IVF-ET长方案。观察3个月后再次行IVF-ET长方案两组之间及其自身治疗前后的起始周期妊娠率、移植周期妊娠率、起始周期临床妊娠率、移植周期临床妊娠率、生化妊娠率、异位妊娠率、早期流产率等数据,采集患者一般情况及中医证候积分,将所收集数据录入Epidata软件建立数据库,双人背对录入并核对,答疑后锁定数据库,采用IBMSPSS22.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研究结果
本研究初步显示:
1.中医药多途径介入治疗3个月后用药组起始周期妊娠率、移植周期妊娠率、起始周期临床妊娠率、移植周期临床妊娠率较对照组提高,生化妊娠率、早期流产率较对照组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中医药多途径介入治疗3个月后用药组与对照组比较中医肾虚肝郁血瘀证候积分减少、证候疗效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中医药多途径介入治疗3个月后用药组与对照组比较基础FSH、LH值下降,E2、AMH值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较治疗前基础FSH、LH、E2、AMH值无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组治疗后较治疗前Gn启动量、Gn使用天数、Gn总量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1.中医药多途径介入多中心再次IVF-ET患者能提高助孕疗效,减少不良妊娠结局。
2.中医药多途径介入多中心再次IVF-ET患者可减少肾虚肝郁血瘀证候积分、提高证候疗效、改善中医症状。
1.初步探讨中医药多途径介入多中心再次IVF-ET患者的早期妊娠结局,包括临床妊娠率、异位妊娠率、早期流产率、生化妊娠率,并比较各个中心早期妊娠结局差异;
2.初步探讨中医药多途径介入多中心再次IVF-ET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变化、证候疗效及症状改善状况。
研究方法
选取四家医院IVF-ET长方案失败后拟再次行IVF-ET长方案助孕的肾虚肝郁血瘀型患者,按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拟纳入300例,实际完结257例,分为用药组128例和对照组129例。用药组予中医药多途径介入治疗3个月+再次行IVF-ET长方案;对照组自然等待3月后+再次行IVF-ET长方案。观察3个月后再次行IVF-ET长方案两组之间及其自身治疗前后的起始周期妊娠率、移植周期妊娠率、起始周期临床妊娠率、移植周期临床妊娠率、生化妊娠率、异位妊娠率、早期流产率等数据,采集患者一般情况及中医证候积分,将所收集数据录入Epidata软件建立数据库,双人背对录入并核对,答疑后锁定数据库,采用IBMSPSS22.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研究结果
本研究初步显示:
1.中医药多途径介入治疗3个月后用药组起始周期妊娠率、移植周期妊娠率、起始周期临床妊娠率、移植周期临床妊娠率较对照组提高,生化妊娠率、早期流产率较对照组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中医药多途径介入治疗3个月后用药组与对照组比较中医肾虚肝郁血瘀证候积分减少、证候疗效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中医药多途径介入治疗3个月后用药组与对照组比较基础FSH、LH值下降,E2、AMH值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较治疗前基础FSH、LH、E2、AMH值无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组治疗后较治疗前Gn启动量、Gn使用天数、Gn总量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1.中医药多途径介入多中心再次IVF-ET患者能提高助孕疗效,减少不良妊娠结局。
2.中医药多途径介入多中心再次IVF-ET患者可减少肾虚肝郁血瘀证候积分、提高证候疗效、改善中医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