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语篇研究领域,语篇衔接和连贯理论是一个热门话题。自从韩礼德和哈桑(Halliday & Hasan 1976)的著作《英语中的衔接》问世之后,衔接概念就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并被认为是定义准确且对于跨句段语篇分析极其有用的一个概念。然而连贯却被人们认为是一个模糊、含混而又相当神秘的概念,甚至一度被人们所摒弃。但人们对连贯的定位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语言学家们重新审视了它的概念。研究者们从不同的视角对语篇的连贯进行分析。其中有代表性的人物有韩礼德和哈桑,还有凡·戴克(van Dijk,1977)、威多逊(Widdowson,1979)、布朗和约尔(Brown and Yule,2000)等。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语言学家们对连贯进行了多方位的研究,包括语义学、语用学、心理学等,连贯已经成为了话语分析中一个基本的概念。在讨论各种不同研究视角的基础上,我们认为语篇连贯是一种心理现象,是人们试图理解语言使用时而产生的一种印象。但是很少有学者从图式的角度分析语篇连贯。图式最早是心理学上的一个重要概念,后来被语言学家们借用来解释语篇。从图式角度来讨论连贯具有其他方法所没有的优点。因为我们可以从人类的认知入手更好地理解连贯的本质。我们看到,图式理论的很多观点运用于语篇连贯的解释上,是与以前的理论不同的。比如,图式理论认为,正是由于读者/听话者的理解才创造了语篇的连贯;语篇连贯的获得,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篇接收者能否激活相关图式。布朗和约尔(1983)认为,语篇的连贯性是听话者或读者在语篇理解过程中强加给语篇的结果。本文在前言中说明了文章的科研价值、立题的意义目的及数据搜集方法。第一章首先回顾了有关连贯的相关研究,陈述了连贯的特点、影响连贯的因素以及连贯的不同研究视角,并对图式理论做了简单介绍。第二章讨论了图式在语篇连贯方面的应用。其中提到了图式理论框架下的三种语篇处理模式还就三种不同类型的图式分别具体论述了它们如何在语篇连贯的理解中发挥作用。第三章和第四章是本文的核心章节,也是与以前连贯的图式视角研究不同之处,从正反两方面阐释了图式在语篇连贯中的主要功能和障碍。目前对于图式理论的研究也有很多,不过基本上是把图式理论适用于教学,比如阅读教学和听力教学等。而本文主要以语篇分析为主,且从正反两个角度说明图式对语篇连贯理解的促进和阻碍作用,这样可以让读者对图式在语篇连贯的理解中的影响有个全面的认识,同时也可以丰富语篇连贯的研究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