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投资理财意识越来越强。大学生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其投资理财能力的培养对未来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尽管社会各界也越来越关注大学生的投资理财行为及意向,但是目前市场上存在的针对大学生的理财产品或适合大学生进行投资的理财产品却并不多。因此,针对大学生这个群体的行为特征,如何设计出适合其进行投资的理财产品,或对市场上存在的部分理财产品有针对性的改善,是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以武汉市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分层抽样和随机抽样相结合的调查方法,对武汉市在校大学生的投资理财现状展开调查。首先,进行预调查,并对调查的结果进行信度检验和效度检验,检验结果显示问卷结构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其次,进行正式调查,共计发放问卷729份,回收的有效问卷数为583份,总回收率为79.97%;最后,对正式问卷数据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检验结果显示调查的随机性程度高,并且部分调查项目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调查结果真实可靠。对搜集的问卷,首先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得到进行过投资理财的大学生群体对目前投资的理财产品的收益性、流动性和安全性的满意度相关数据,以及大学生是否进行投资理财的基本信息。然后借助二元选择模型、排序选择模型和分类数据的主成分分析方法,建立影响大学生是否进行投资和影响投资额度的因素模型,以及未进行投资理财的大学生特征与未进行投资理财的原因的关联模型。研究发现:大学生对正在进行投资的理财产品的安全性满意度最高,收益性和流动性满意度相对一般,需要进一步提高;户籍、年龄、学历、专业性质和风险偏好是影响大学生是否进行投资理财的显著性因素;计划投资周期和能够接受的最大损失额度是影响大学生投资金额等级的重要因素,其中,计划持有周期越长投资金额越大,能够接受的最大损失越大投入的资金额度越大;部分学生群体不进行投资理财的原因主要分为四类,恐惧风险、目前没有理财计划、对已知理财产品不满意(没有充裕资金投入、收益率过低)、自身条件受限(对理财产品不了解、没有充裕的时间进行投资理财)。对此,本文提出以下建议:针对已存在的部分理财产品,在收益性和流动性方面需要提高,维持自身安全性方面的同时进一步改善维护客户个人信息安全;针对相关金融机构,建议设计收益率维持在2.35%-6.55%及以上、投资周期在6个月及以内的短期、投资标的门槛资金在1000元以内的小额度、最大损失不超过本金的3%的理财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