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融资问题一直是理论界关注的焦点,融资决策决定了企业的资金来源与资金成本的高低,对企业的价值创造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管理者过度自信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这种认知偏差也会在从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的融资决策。随着“理性经济人”的假设受到质疑以及行为金融学的兴起和发展,管理者过度自信及企业财务决策的相关研究逐渐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焦点。而国内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还刚刚起步,对管理者过度自信与融资决策的研究还比较缺乏。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以2009-2011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企业融资决策的影响。本文构建了从行为公司金融理论到管理者过度自信问题,再到融资决策理论的逻辑框架,以资本结构理论与债务期限结构理论为基础,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分析了我国的融资环境与融资行为特征;以权衡理论与代理理论等为桥梁,阐明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融资决策的关系。本文将实证检验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上市公司经验数据的实证检验,采用“股票持有量变化”与“并购次数”两个过度自信衡量指标,构建了多元回归模型,将上市公司分为国有上市公司与非国有上市公司,分别检验管理者过度自信对负债融资率与债务期限结构的影响,还探究了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信用融资、董事会独立性、学习效应的关系;第二部分为非上市公司经验数据的实证检验,这部分数据来自调查问卷,将经过整理后的数据进行信度与效度检验,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因子分析,最后将提取出来的因子作为新的变量进一步做相关性分析与回归分析,从而进一步佐证本文的观点。首先,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负债融资率显著正相关,且相对于非国有企业,国有上市公司过度自信的管理者更倾向于选择负债融资;其次,在选择外源融资时,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倾向于选择长期负债;相比而言,国有上市公司过度自信的管理者更倾向于长期负债融资,非国有上市公司过度自信管理者倾向于短期负债融资;第三,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企业的经营负债杠杆(信用融资比例)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随着管理者过度自信程度的加强,会使企业更多得运用信用融资;最后,随着董事会独立性增强,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负债水平之间的显著性明显降低;并且学习效应可以弱化管理者的过度自信倾向。在文章的最后,本文根据理论分析及以往的研究成果,并结合本文的实证结果,对规避管理者过度自信以提高融资决策的质量提出三方面的建议:第一,建立职业经理人的管理制度,在选拔管理者时做到公开化、透明化,并完善经营管理者业绩考核制度;第二,完善公司治理的监督机制,通过建立独立董事的认证机制与激励机制来增强独立董事的独立性;第三,建立合理的管理者学习机制。本文的研究试图在以下方面创新:第一,本文将上市公司区分为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研究不同所有制企业的管理者过度自信对融资决策的影响,从而提出了与已有学者不同的观点:国内上市公司(尤其是国有企业)在选择外源融资时会倾向于选择长期负债。第二,从实证的角度验证了学习效应可以弱化管理者过度自信的倾向,突破了以往学者仅仅在理论上分析学习效应的局限性,为将来合理规避管理者非理性提供了现实可行的途径。第三,采用了两种过度自信的衡量指标,并在实证检验中加入了调查问卷的研究方法,使研究样本更加全面与合理,实证结论更具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