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交叉持股最早产生于日本,其目的是抵御敌意并购和加强企业与银行间的联系。其后,交叉持股作为一种资本运作手段在国外被普遍采用,但在国内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其引进的最初目的是为了通过企业间相互投资的手段改善公司治理结构,解决我国国有股“一股独大”问题。在亚洲金融危机日本经济泡沫破灭、股权分置改革和新会计准则出台等一系列事件后交叉持股现象越来越被国内学者所重视。但鉴于起步较晚,国内有关交叉持股的研究仍多处于理论分析和推理介绍的基础上,相关实证研究还很少。随着交叉持股在我国的日益发展,单纯规范研究的手段已不再适用了,立足于我国实际,对交叉持股在我国发展的利弊作出价值判断变得尤为必要。通过对我国上市公司交叉持股数据的搜集和整理,本文希望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交叉持股在我国的发展状况进行考察。本文主要研究了我国上市公司交叉持股的主要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交叉持股的可能动机和分析其产生的经济影响。通过对我国上市公司交叉持股数据的检验,本文最终给出结论,我国上市公司交叉持股与其主营业务盈利能力没有相关性,甚至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主营业务盈利能力的发展,但受交叉持股投资资金规模小的约束,其效果并不显著。而交叉持股对公司整体业绩影响受股市整体环境好坏的影响变动较大,在股市良好时,交叉持股公司可以一荣俱荣,但当股市走弱时,也会相互拖累。可以说,我国上市公司交叉持股并不像国外交叉持股一样是通过长期稳定的交叉持股关系改善主营业务竞争能力,而可能大多是获取短期投资收益的套利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