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波西·雪莱(Percy Shelly)的抒情诗在上世纪初被引进中国以来,许多人都翻译了雪莱抒情诗。在众多译者中,江枫和杨熙龄翻译的雪莱抒情诗数量最多。目前,虽然已经有一些学者对江译本和杨译本进行了研究,但是对这两个译本的研究依旧不足,因此还需要从新的角度来进一步研究这两个译本。本研究以许渊冲提出的三美论为基础,对江译本和杨译本进行描写、统计和比较。 本研究采用描述性比较法与统计法,分析了两个译本在意美、音美和形美三方面的不同特点及其总体的翻译效果。本论文的研究对象为江枫和杨熙龄都翻译过的54首抒情诗。在意美方面,分析了意象和风格。意象又进一步分为政治意象、爱情意象、自然意象和其他意象;在风格方面,综合分析了原诗与译诗的题材、风采和语言特色。在音美方面,首先分析了译诗与原诗在韵式方面的相似度,然后采用“以顿代步”的原则,比较了译诗与原诗在节奏方面的相似度。在形美方面,首先通过黄杲炘提出的“兼顾”原则考察了译诗的外形,其次比较了译诗诗节的划分。 通过比较研究与统计分析,笔者发现在意美方面,两位译者虽然在意象和风格上都有个别错误,但是两位译者成功地再现了原诗中大部分意美;在音美方面,虽然杨译本比江译本传达了更多的音美,但是两个译本都需要改进;与原作相比,杨译本在韵式方面的相似度为16%,远高于江译本中的6%;杨译本中33%的诗歌和16%的诗节再现了原作中的节奏,江译本中35%的诗歌和15%的诗节再现了原作中的节奏。在形美方面,虽然两个译本在形美方面仍需改进,但是江译本无论在诗歌的外形还是在诗节的划分方面都比杨译本好。概言之,虽然两个译本在三美方面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并且都存在不足,但是根据三美论,两个译本总体上不分伯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