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体热载体低阶煤热解特性研究及连续热解系统研制

来源 :太原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camponli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低阶煤在我国煤炭资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近些年来,低阶煤的开发利用成为国内煤化工产业的热点。基于采用干熄焦等工业生产中的高温气体作为气体热载体,同时也作为低阶煤热解热量来源的设计思路,分别通过高效气体热解反应器和绝热气体载热热解反应器考察黑山低阶的热解特性,确定最优气体载热热解工艺参数,并对绝热气体载热热解反应系统进行物料衡算和能量衡算,以此作为工艺设计的基础。建立气体热载体填充床内部传热模型和热解模型。得到整个填充床层内部的温度分布,并由此通过建立合适的热解机理和模型,最后得到相关的反应动力学参数。针对低阶煤气体热载体热解技术放大相关设备参数要求,研制了一套气体热载体低阶煤连续热解系统,以满足后续多种褐煤煤样热解试验以及优化选择热解工艺条件的需要。1、采用自主研发的绝热式气体载热100g反应器及其焦油回收系统,对低阶黑山煤热解失重和焦油生成特性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气体载热煤热解中,载热气体具有直接碰撞煤料换热和携带热解产物焦油的特性,采用绝热式气体载热反应器比采用单炉壁铝甑解热黑山煤增收焦油23.22%,热解完成时间只需后者的1/3,其传热明显优于单炉壁传热,传质过程明显强化,;小粒径煤热解床层中气固换热集中于气体入口处煤料,并形成高温层,而低温层煤料热解不完全,失重率和焦油产率低;气固比和热载气体入口温度增加,热解速率加快,气固比大于0.01 L·(g·min)-1时,传热影响减缓,失重率和焦油产率趋于稳定;气体载热黑山煤热解优化条件为,粒径3-10mm,气固比0.01L·(g·min)-1,载热气体入口温度600℃,料层厚度70mm,热解基本完成需30min。2、相对于辐射传热,气体热载体有更好的传热速率,焦油产率随煤的升温速率增加而增加,半焦产率和煤气产率均随之减小。煤气产率和半焦产率随终温增加而减小,焦油产率随终温增加而增加。5、气流与填充床层间能快速传热传质,黑山煤在气体热载体热解反应器中的热解反应是随着气流方向而逐层进行的,直至热解完成。建立气体热载体填充床的传热模型T=aqτ+T0,通过偏微分方程求解得到的反应器内界面温度计算值与测量值较为符合。6、由计算得到的气体热载体热解反应器内界面温度分布,选用一维扩散热解模型,动力学机理函数f(α)=1/2α-1,可得到热解终温为500℃、550℃和600℃时的气体热载体低阶煤热解挥发分脱除动力学的相关参数,活化能和频率因子均随终温增加而减小。7、气体热载体连续热解系统处理能力为9kg/hr,气固比为3.33 Nm3/kg,煤料停留时间为20min,反应器内径为150mm,空速为5708hr-1,满足设计要求;热试得到了相关的具体操作参数,热试结果表明,1#反应器达到干燥终温为250℃的设计要求,2#反应器达到热解终温为470℃、500℃和539℃的设计要求。
其他文献
论述了当前配网自动化系统的热门话题——馈线自动化技术;阐明了馈线自动化与配电网网络结构及一次设备的关系;介绍了环网配电的几种接线方式以及馈线自动化技术的四种控制模式
<正>"我认为大的战争都已经打完了,现在是战役。"如果为天鸽画像,它是那种不易被人发现,默默无闻,但占据了市场份额第一或者第二的位置的企业。与竞争对手相比,它遥遥领先。
近年来变点的检测和估计已经成为了统计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变点问题的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国内外已经产生了一批有关于变点问题的理论成果,Csorgo、Horvath、
企业的战略管理会计是一种基于内外部数据管理的信息系统,在企业运营中占据重要地位。而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如何从大量的数据中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是企业在新型商业环境下建立
对北京地铁5号线运营实际客流与预测客流的差异进行对比,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轨道交通客流预测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从宏观把握城市用地规划、依据实际调查修正预测参数、构造
<正>高速公路监控系统概述高速公路交通工程机电系统由收费系统、监控系统、通信系统三大系统,以及照明通风系统和供配电系统组成。收费系统对道路的使用者按既定的费率征收
文本至上是作曲家在对待音乐文学二者关系上的传统原则。调性的瓦解、主题的更新及节奏观念的改变使20世纪音乐不可避免地面临以何种方式对待文学文本的问题。当代音乐的代表
塔里木油田部分凝析气田通过注入乙二醇降低水合物的形成温度,保证脱水脱烃过程的顺利进行,避免由于水的存在而引发装置运行问题。因此,乙二醇性能的稳定直接关系到脱水脱烃
<正> 邓小平的许多经济改革思想与毛泽东正确思想的大思路是一致的。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经济改革认识的正确和失误是邓小平改革思想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邓小平经济改革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