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采用16S rDNA PCR-RFLP分析、BOX-PCR指纹图谱分析、SDS-PAGE全细胞蛋白电泳、16S rDNA全序列分析等方法,对分离自我国海南省含羞草(Mimosa spp.)的104株根瘤菌菌株进行了系统的多相分类研究。16S rDNA PCR-RFLP分析结果表明,所有供试菌株在61%的相似水平上可聚为一群,在71%的相似水平上获得3群,分别与贪铜菌属(Cupriavidus)、伯克霍尔德菌属(Burkholderia)及根瘤菌属(Rhizobium)的参比菌株聚在一起。通过BOX-PCR指纹图谱分析、SDS-PAGE全细胞蛋白电泳分析,104株供试菌株共得到35种不同的BOX指纹图谱及61种不同的SDS-PAGE全细胞蛋白图谱;两种图谱类型完全一致的为同一个菌株类型,最终得到了69个不同的表型和遗传型菌株类型。16S rDNA全序列分析与16S rDNA PCR-RFLP分析的结果一致,表明贪铜菌属(Cupriavidus)为海南省含羞草的优势共生菌群,归到该属的菌株占供试菌株总数的87.5%;5株菌株与含羞草伯克霍尔德菌(Burkholderia mimosarum)PAS44T的系统发育关系最近,其代表菌株HBU08040与该种的相似性高达99%。此外,8株供试菌株归到根瘤菌属(Rhizobium),代表菌株HBU08051和HBU08115与该属内各已知种的16S rDNA全序列最高相似性为96.8%,有待进一步进行G+C mol%测定以及DNA-DNA杂交等以确定该批菌株的最终分类地位。根据16S rDNA全序列分析及菌株区分的结果,选取归于不同属、不同菌株类型的11株代表菌株进行结瘤试验及结瘤菌株的SDS-PAGE全细胞蛋白电泳验证,结果表明除菌株HBU08001和HBU08149之外,其余9株菌株均可与含羞草成功结瘤,且蛋白图谱比对结果表明根瘤的形成确系接种菌株所侵染而成,接种菌株与结瘤菌株SDS-PAGE全细胞蛋白图谱不一致的两株菌株与含羞草的结瘤能力有待进一步验证;在此基础上,选取其中5株可成功结瘤的菌株进一步研究其对含羞草生长的影响,通过有效根瘤数和地上部分干重的统计学分析,初步表明菌株对含羞草的生长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贪铜菌属(Cupriavidus)菌株较其他菌株对植株的生长促进作用更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