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虽然各专家或学者对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研究取得了较大成果,但是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问题仍然是世界性难题。随着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国内核心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正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实现各领域创新驱动发展,增强经济发展活力。尤其更加强调“生态、低碳、绿色、可持续”等概念,这不仅为解决各地环境问题提供了新机遇,更为解决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因此,在此背景下研究资源枯竭型城市生态转型问题既有新内涵又具有较大理论及现实意义,加速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迈向质的飞跃。首先,文章在阅读大量参考文献的基础上,阐述了选题的背景及意义,梳理了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相关国内外研究综述,并总结了选题的研究思路以及创新点。其次,文章界定了“资源型城市”、“资源枯竭型城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生态转型”相关概念,总结了“资源诅咒假说”、“生命周期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城市理论”相关理论基础,为研究本选题有重要的指导和参考借鉴作用。接着,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研究了资源枯竭型城市生态转型现状和问题,并分析了影响资源枯竭型城市生态转型的机制。然后,构建了资源枯竭型城市“资源节约、经济持续、社会和谐、环境友好、创新引领”5个维度的生态转型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主客观组合赋权,构建基于改进TOPSIS法的综合评价模型。再结合24个资源枯竭型城市2011年到2016年指标数据,定量分析了24个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效果,发现各资源枯竭型城市因地制宜的转型发展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存在地区差异。整体上转型效果较差的为东北地区和西部地区的资源枯竭型城市,而且受地理条件和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生态转型效果好的倾向于人口聚集度高、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最后,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从五个层面提出了资源枯竭型城市生态转型效果的提升策略,为资源枯竭型城市加快向生态转型提供有效的解决思路,促进资源枯竭型城市向“资源节约、经济持续、社会和谐、环境友好、创新引领”的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型,实现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生态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