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互联网的序幕拉开后,互联网经济正逐步走上正轨。十年间,互联网在中国蔓延普及,互联网渗透率逐年上涨,这种技术层面的普及拓宽了互联网的应用范围。互联网经济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互联网与其他平台的结合,不断改造传统产业,创造出新兴产业,在实践中摸索新的发展方式,开拓新的领域,尝试新的产业融合。互联网经济建立在信息化的基础上,通过信息整合和产业融合,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产生了包括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即时通讯、网络游戏和搜索引擎五种类型的经济活动。在互联网经济的大环境中,经济发展表现出信息化和全球化特征,信息技术的应用,加快了技术创新的步伐,促进人力资本积累逐渐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突破地域限制,在全球范围内蔓延和扩散,使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凸显全球化特征。互联网经济相对传统经济,传播速度更快,渗透率更多,关联性更高,外部经济特性更明显。世界经济通过互联网紧密相连,人们的空间依附性相对减少,信息传递的时间跨度同样减少,因此,互联网经济对市场具有极高的敏感度。互联网技术从第二产业起步,逐渐向第三产业扩张,并且推动了传统产业和互联网产业融合,促进新兴产业的产生,如在线支付、020、网上银行、即时通讯等产业。互联网经济带来了外部经济,提升了融合产业的产业价值,吸引了更多的产业加入互联网经济领域,进而,形成螺旋型优势,不断发挥自我膨胀作用。在信息化社会,不断倡导“互联网+”思维,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更多产业在互联网领域的创造性发展。通过传统产业的“破与立”,互联网经济从桌面时代走到移动时代,从线上走向线下,经历了信息通信技术与互联网应用的结合,创造出更为先进的生产力,推动国民经济产业结构优化,带动国民经济发展生命力,促进社会经济增长。本文主要从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的角度研究互联网经济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本文首先阐述了互联网经济的内涵、分类和特征,并总结了互联网经济相关研究综述。在相关研究成果上,建立互联网经济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体系,确立本文理论框架,分析互联网经济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机理,将互联网经济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分为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两个方面,间接作用表现在人力资本和技术创新两个维度上。从实证角度,利用VAR模型,结合2010年第一季度到2015年第一季度共21组季度时间序列数据,验证互联网经济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动态影响,结果表明互联网经济能够有效影响经济增长。进一步,本文采用PLS路径模型,依据2013年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截面数据,建立互联网经济对经济增长影响的路径假设模型,验证了互联网经济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路径和影响效应。实证表明,互联网经济直接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效应是0.496,通过人力资本积累的间接影响效应为0.307,通过技术创新的间接影响效应为0.154,总的间接影响效应为0.461,总影响效应达到0.957,因此,互联网经济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可小觑。最后,在理论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大力发展互联网经济推动经济增长的相关政策建议,为其他研究提供借鉴。